五氯酚钠中毒

来自医学百科

五氯酚钠(sodium pentachlorophenate)是目前用于消灭钉螺的药物,并对蚂蟥、蟛蜞、果树害虫、真菌细菌等亦有杀灭功能,还可作为木材防腐和农业除草剂,用途甚广。同时对人、畜的毒性也大,大鼠口服本品急性中毒半数致死量为78mg/kg,成人由各种途径进入的急性致死量均为2g上下。

五氯酚钠中毒的病因

饮食污染五氯酚钠的食物(如粮食和毒死的禽、畜、鱼类等)和水以及吸入或沾染皮肤均可发生中毒。环境温度升高,可增加其毒性作用。

五氯酚钠刺激细胞氧化过程,阻抑磷酸化过程,以致氧化过程受刺激所产生的能量不能通过磷酸化过程转变为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的形式予以贮存,而以热能散发,故出现临床一系列症状

五氯酚钠中毒的症状

接触或口服大量五氯酚钠中毒的病人多在数小时内出现症状,严重者可于24小时内死亡。

1、轻症或中毒早期表现头痛头晕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乏力下肢沉重及麻木感、肌肉疼痛、出汗、发热等。

2、重症中毒则在出现早期症状数小时后,病情突然加重,患者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以上,大汗,腹泻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心率加快,烦躁不安抽搐,极度疲乏无力,全身疼痛明显。部分病人有皮肤瘀斑心肌损害。开始血压上升,以后下降。严重者常发生脱水酸中毒肺水肿等。最后可因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急性期后可有肝、肾损害的表现。

3、吸入性中毒常发生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和间质性肺炎皮肤接触五氯酚钠易致接触性皮炎。中毒患者血及尿中可以查出酚类化合物,常有血糖增高及糖尿。本品在体内代谢迅速,较快排泄,无蓄积作用,患者如能度过24小时,预后较好。

4、本品对眼和呼吸道有刺激性。人长期接触,偶见周围神经炎。对粘膜有刺激作用,溶液浓度超过1%时,对皮肤有明显刺激作用。

五氯酚钠中毒的诊断

五氯酚钠中毒的检查化验

检查项目包括:

1、呕吐物、血液及尿液可检出五氯酚钠轻度中毒尿中排五氯酚钠可超过37.5umol/L,重度中毒可超过75umol/L。

2、血液常规。周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见升高,血钠、血钾偏低,血糖升高

3、血氧分析。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基础代谢率增高。

4、肝肾功能检测,转氦酶升高。

五氯酚钠中毒的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中暑流行性感冒发热疾病和急性消化系统疾病相鉴别。

1、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2、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五氯酚钠中毒的并发症

1、经呼吸道吸入者有咳嗽气急胸闷间质性肺炎皮肤接触者可出现皮炎

2、严重患者的可出现抽搐脱水酸中毒昏迷肺水肿,甚至呼吸循环衰竭

3、国外资料报道长期接触者可有周围神经病

五氯酚钠中毒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 教育小儿勿在施药场所玩耍。

2 禁止食用或接触被五氯酚钠污染的食物、水和毒死的禽、畜、鱼类。

3 禁止在施药的水中洗手、足及游泳等。

4 本品须妥善保管、防止小儿误触、误食。

5 禁止将残余带有五氯酚钠的药物随处丢弃。

6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五氯酚钠中毒的中医治疗

以催吐为主,如瓜蒂散。组成: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 得快吐,乃止。

若出现抽搐时可加用安宫牛黄丸

五氯酚钠中毒属现代医学急症处理范畴,以西医治疗为主,中医治疗偏重于后期机体调理。

五氯酚钠中毒的西医治疗

本品代谢很快,救治措施应在发病后24小时内进行。

1、对口服中毒的病人,应即催吐,并用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继将牛奶或生蛋白注入胃中。若污染皮肤可用肥皂水清洗,眼被污染,可用1%~2%硼酸水冲洗。

2、因无特效解毒剂,应对症治疗。静脉输入葡萄糖生理盐水,酌加碳酸氢钠乳酸钠以纠正脱水酸中毒,并注意纠正其他电解质紊乱。若有肺水肿,则应控制输液量和速度。对高热抽搐,可用物理方法降温(如冰袋、冷湿敷、风扇等),亦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人工冬眠疗法或用牛黄安宫丸。勿给解热镇痛药,防止增加出汗,引起虚脱。同时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禁用阿托品类及巴比妥类药物,因前者可抑制出汗散热,后者可增加本品毒性

3、在治疗时要使用保护肝、肾的药物。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