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身份障碍

来自医学百科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以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在某些出版物种也称之为解离性人格疾患。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归类于第一轴的解离症的一种。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原因

分离性身份障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强烈的应激,能力的分离(包括在意识中将个人的记忆,知觉和身份统一),成长过程中防御能力的习得,童年期遭受伤害后缺乏同情和抚慰以及对今后伤害性刺激的自我保护的能力缺乏等.身份认同的统一并不是与生俱来,它依赖于后天各种资源和经验而发展.在遭受创伤的孩童,这种发育被阻断,许多本该组合于同一身份中的特质仍然处于孤立状态.北美地区的研究显示,97%~98%分离性障碍成年病人报告童年虐待史,同时在85%的成年病人和95%的儿童,青少年分离性障碍以及其他形式相近的分离性障碍病人身上,可以验证有虐待史.虽然这些资料表明在北美地区病人中,童年虐待史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文化背景中,战争和灾难起着更主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说明所有的病人都有虐待史,或者病人所报告的虐待经历确实发生过.有些虐待经历的描述被证明是不准确的.同时,有些没有虐待史的病人在童年早期却遭受过重大创伤(如父母亡故),患过严重的疾病,或经历过重大的应激事件.举个例子,一个童年时代多次住院和手术的分离性障碍病人,他有着明确的创伤史,但没有虐待史.

个体的发展有赖于儿童时期将各种复杂的信息和经验成功地整合.当儿童获得对自己和周围人统一而复杂的认识后,他们将顺利渡过那些不同的知觉和情感分离的阶段.每个发育时期都产生有不同自我,同时并不是每个经受童年虐待和创伤的人都发展成多重人格.多重人格病人容易被催眠,而这一特质与分离性素质密切相联,同时它被认为是分离性障碍的患病因素之一.当然,绝大多数具有这些特质的儿童还是具有正常的适应能力,并且能够在成人的保护和抚慰下,不会发展成分离性身份障碍.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诊断

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Ⅳ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DSM一1V)中关于DID的诊断标准如下 :

A.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一种有自己相对持久的感知、联系以及思考环境和自身的方式)。

B.至少有两种身份或人格状态反复地控制着患者的行为。

C.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信息,其程度无法用通常的健忘来解释。

D.这些障碍不是由于物质的直接的生理作用所致(如,酒精中毒时暂时的意识丧失或混乱行为)或一般的医学情况(如复杂部分发作)。

诊断

诊断需要全面的身体和精神检查,包括对分离性现象的特殊的检查.有时精神科医生可以用延长谈话时间,催眠,药物诱导催眠,或者让病人对不同来访者进行记录等方法,使病人在检查期间出现人格上的变换.特别制定的问卷也可以帮助识别分离性身份障碍.

精神科医生也可能试图通过要求病人与意识中的某一部分进行交谈来接触并消除其他的人格,而这一部分意识所涉及的行为正是病人已经遗忘的或者是以人格解体或非现实的方式经历过的.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鉴别诊断

分裂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otypal disorder有类似分裂症的思维和情感异常及行为怪异,但没有典型的分裂症性紊乱和确切的起病,其演进和病程通常呈人格障碍特性。同:边缘型分裂症;潜隐性分裂症。

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指以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为典型特征的一类变态人格,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关心,自我评价过高,常把挫折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推诱客观。为1980年《诊断统计手册 》( DSM-Ⅲ )人格障碍12种类型之一。据调查资料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由于这种人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

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暴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类具有要进行某些行为的强烈欲望并付诸实施的精神障碍。由于发作过程中其有突发型,类似癫痫,故它又叫癫痫型人格。这种人往往在童年时就有所表现,往往因微小的事和精神刺激,就会突然爆发强烈的暴力行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从而造成破坏和伤害他人。这类障碍有多种形式,包括间歇性爆发障碍、纵火癖、偷窃癖拔毛癖病理性赌博等。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尚无完整的统计。

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性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obsession)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力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

表演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癔症型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常带有挑逗性并且他们十分关注自己的外表。这类人情绪外露,表情丰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娇柔做作,易发脾气,喜欢别人同情和怜悯,情绪多变且易受暗示。以自我为中心,好交际和自我表现。对别人要求多,不大考虑别人的利益。思维肤浅,不习惯于逻辑思维,显得天真幼稚。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Ⅳ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DSM一1V)中关于DID的诊断标准如下 :

A.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一种有自己相对持久的感知、联系以及思考环境和自身的方式)。

B.至少有两种身份或人格状态反复地控制着患者的行为。

C.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信息,其程度无法用通常的健忘来解释。

D.这些障碍不是由于物质的直接的生理作用所致(如,酒精中毒时暂时的意识丧失或混乱行为)或一般的医学情况(如复杂部分发作)。

诊断

诊断需要全面的身体和精神检查,包括对分离性现象的特殊的检查.有时精神科医生可以用延长谈话时间,催眠,药物诱导催眠,或者让病人对不同来访者进行记录等方法,使病人在检查期间出现人格上的变换.特别制定的问卷也可以帮助识别分离性身份障碍.

精神科医生也可能试图通过要求病人与意识中的某一部分进行交谈来接触并消除其他的人格,而这一部分意识所涉及的行为正是病人已经遗忘的或者是以人格解体或非现实的方式经历过的.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预后

预后转归可以有三种.第一种是那些主要表现出分离性症状创伤性特征的病人,他们通常经过特殊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第二种是那些同时伴有其他严重精神症状的病人,如人格障碍,情感性障碍,饮食障碍和物质滥用.他们一般恢复很慢,治疗可能无效,或者缓慢而具有冒险性;第三种是那些不仅伴有其他严重的精神症状,同时可能仍然和他们指控的虐待者生活在一起,这种病人的治疗通常费时且疗效极差,对于他们,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而不是人格整合.有时候,治疗可以使得一个预后极差的病人向着康复大步迈进.

治疗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症状可能有变化或减轻,但疾病本身不会自发缓解.药物会有助于缓解某些症状,但对疾病本质不起作用.所有成功的治疗都是使用针对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特殊心理治疗,促成病人人格的整合.有些病人不愿意或拒绝人格整合,对于他们,治疗目标应放在促成病人各种人格间的协调性和合作性上,以减轻症状.这种治疗十分艰巨和痛苦,各种人格间的相互作用暴露出病人所面临的危机,而病人对创伤性的记忆会感到痛苦.一次或多次住院可以帮助病人渡过困难时期,或者渡过其痛苦回忆时期.催眠可以用来了解各种人格特征,促成彼此间的沟通,使得它们协调平稳.催眠也用来发掘创伤性经验,减轻它们的消极影响.有时眼球运动失感觉和重新恢复试验(EMDR)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他使病人回忆起创伤性经验,并将对自我的负性思维替代为积极的思维.

如果要达到将病人的人格整合,促成其和谐统一,恢复正常功能,完全消除症状的治疗目标,一般需要每周至少两次,持续3~6年的心理治疗.而人格整合是最为理想的治疗结果.

心理治疗有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加强安全感,稳定感,使病人足够坚强,面对创伤性经验和人格问题.对人格系统的发掘是为了计划以后进一步治疗.第二阶段,帮助病人回忆痛苦的经历,将对丧失和创伤的痛苦体验表达出来.当病人分离性症状原因被解除后,治疗进入最后阶段.这时对病人的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进行连接,整合和修复.有些整合可以自发实现,但大多数需要对人格进行重新组合和构筑,或者必须借助想象和催眠促成.整合完成后,病人还必须对其余留进行治疗.整合后的治疗十分必要,治疗次数虽有所减少,但不能完全停止.病人会将精神科医生看做能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人,一如他们定期寻求内科医生的帮助一样.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