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卫生

来自医学百科

劳动卫生(labor hygiene),与劳动和劳动条件有关的卫生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其目的是创造适合人体生理要求的劳动条件,研究如何使工作适合于人,又使每个人适合于自己的工作,使劳动者在身体、精神、心理和社会福利诸方面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劳动卫生的首要任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保护和促进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劳动卫生属于预防医学,是卫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职业病学和劳动保护学都有着密切联系。劳动卫生主要是从卫生学的角度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学主要是从临床医学的角度研究职业因素引起的职业性损害及其诊断和治疗;劳动保护学主要研究如何保证劳动者安全生产,设计具体防护措施,创造良好的劳动条件,制订劳动保护法规,以及监督这些法规的贯彻执行。

劳动卫生起初是从研究工业生产中的卫生问题发展起来的,有的国家仍称之为工业卫生或产业卫生,或也有国家称之为职业医学,其研究的内容已扩大,包括工业以外的各种劳动。

劳动条件是指生产过程、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三个方面。生产过程是指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从生产原料到成品产出的全过程;生产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根据生产需要而布置的人工环境;劳动过程是指生产中的劳动组织、操作体位和方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比重。劳动条件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①生产过程中使用或生产的有害因素,如有毒物质(如铅、、苯、氯气一氧化碳等),生产性粉尘(如石英尘、石棉尘煤尘、皮毛尘等),异常小气候(如过高过低的温度、过高过低的气压),噪声、振动、微波激光X射线、γ射线物理因素,以及细菌霉菌病毒等生物性因素等。②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自然环境因素(高寒地区冬季露天作业时的严寒等)、生产流程布局不合理,有毒与无毒作业混杂安排在一个车间所致的环境污染等。③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如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及作业轮班制度,超重体力劳动,操作过度紧张,个别器官系统如视力过度紧张等。上述三个方面的不良因素,在生产情况下常同时存在,如果这些不良因素超过一定限度,又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将会引起接触者各种职业性损害:工伤、职业性疾患、残疾或死亡。

职业性危害因素在劳动条件中的大量存在是引起职业性损害的首要原因。按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原则,首先要消除职业性危害源的存在和扩散,其次是切断或减少其与劳动者个体的接触,再次是增加个体的健康水平,以提高抗御危害因素的能力。

劳动中遇到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对劳动者产生职业性损害,这主要取决于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接触时间的长短,接触的途径(从呼吸道皮肤还是其他途径进入),是低浓度、长期、慢性接触还是高浓度、短期、急性接触,是否事故性接触等,此外,还与接触者的年龄、性别、个体遗传因素(如缺乏某些生物酶),有无职业禁忌症营养缺乏症,个人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烟酒嗜好,以及是否遵守卫生安全操作规程,坚持配戴防护用品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总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毒害作用大小与所造成的结局,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最终取决于个体接受的有害物的有效作用剂量,目前对生物学有效作用剂量的监测主要监测接触剂量或环境剂量。

劳动卫生学科,除涉及毒理学统计学外,还涉及到生理学化学、工程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及存在的情况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劳动条件又随着社会经济形势、技术水平、国家对职业危害采取的政策、劳动者的文化水平等变化,因此,劳动卫生研究的内容和工作的重点也会随之改变。对有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工矿企业中危害职工健康的主要职业病仍为重点防治与研究对象,如尘肺、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等。有一些发展国家,在发展乡镇工业中,部分危害大的企业,由大城市转到农村,乡镇工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生产人员中以妇女居多,还有一些未成年人及老龄工人,他们文化知识水平一般较低,缺乏必要的劳动卫生知识教育,这是一个重要的劳动卫生研究课题。

劳动卫生的研究工作内容、服务对象,随着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已扩大到整个劳动人群。在某些发达国家和某些有条件的较大型企业里,严重的职业性损害已得到控制或消灭,但如铅、汞、苯这样的老毒物的远期效应不断有新问题出现,新技术的开发也会有新的劳动卫生问题出现,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即使生产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也会有落后的生产方式存在。因此,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适用措施也是劳动卫生研究的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