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脂肪酸

来自医学百科

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TFA),是指化学结构包含一个或多个非共轭的双键的构型为反式的脂肪酸,不包括含有共轭双键的脂肪酸,因为共轭脂肪酸的代谢途径与其他含有双键的脂肪酸的代谢途径不同[1]

反式脂肪酸是对植物油进行氢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反式构型的不饱和脂肪酸

油脂的氢化技术是指采用化学的手段加氢,将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酸的过程。油脂的氢化过程中,有少量的脂肪酸会发生构型改变,从天然顺式结构,异构为反式结构,并使原本为液态的植物油变为固态或半固态的氢化植物油

结构

以双键结合的不饱和脂肪酸分子结构上可能会出现2种不同的几何异构体。若双键上2个碳原子结合的2个氢原子分别在碳链的两侧则为反式( trans)脂肪酸, 其空间构象成线性,与饱和脂肪酸相似;若双键上2个碳原子结合的2个氢原子在碳链的同侧则是顺式脂肪酸,空间构象呈弯曲状,分子柔韧有弹性。

性质

反式脂肪酸是相对于顺式脂肪酸而提出的,其双键碳原子上的两个氢原子分别位于碳链的两侧,空间构象为线性。其物理性质与顺式脂肪酸不同,順试脂肪酸多为液态、熔点较低,而反式脂肪酸则多为固态或半固态、熔点较高,生物学作用也与顺式脂肪酸相差甚远。

发展简史

1890年,法国化学家Paul Sabatier发明氢化工艺。1912年,他获得诺贝尔奖。

1902年,食用油的氢化处理是由德国化学家威廉·诺曼发明的,并于取得专利。反式脂肪酸是第一种进入食品的人造脂肪。

1909年,美国宝洁公司取得此专利的美国使用权。

1911年,美国宝洁公司开始推广第一个完全由植物油制造的半固态酥油产品,Crisco。

1937年,二战爆发,美国在1941年底参战。由于黄油开始限量供应,人造黄油的使用迅速增加。

1957年,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减少食用脂肪,特别是如黄油和牛肉这类的饱和脂肪(注意:是饱和脂肪)的食用,以减少心脏病几率。

1984年,美国消费者团体发起运动呼吁抵制快餐业中油炸用的饱和脂肪酸。于是,美国大多数快餐公司开始使用含反式脂肪酸的部分氢化油来代替含高量饱和脂肪的牛油和热带植物油

1993年,根据一些科学研究报告,美国健康呼吁团体呼吁快餐业停止使用反式脂肪酸做油炸食品。

1999年,美国政府提出法案,要求食品制造商在食品成分表中列出反式脂肪酸含量,法案未获通过。

2002年,美国政府首次正式承认科学家的观点,既:反式脂肪酸不存在任何最低安全食用限量,人们应尽可能少吃。

2003年,丹麦市场上任何人造脂肪含量超过2%的油脂都被禁,丹麦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人造脂肪设立法规的国家。

2004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也规定,从2006年起,所有食品标签上的“营养成分”一栏中,都要加上人造脂肪的含量。FDA同时提醒人们,要尽可能少地摄入人造脂肪。

2006年,美国所有食品标签上的“营养成分”一栏中,都加上人造脂肪的含量。美国心脏协会确定的每日限量是:从反式脂肪酸获得少于1%的卡路里。同年年底,纽约成为美国首个限制餐厅使用反式脂肪酸用量的城市。其后,其他美国城市纷纷推出类似法规。

2007年,中国卫生部在12月颁布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规定,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0.3g/100g时,可标示为0。

2010年,中国媒体报道反式脂肪酸存在引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极大健康风险,引起恐慌。为科学的回应公众疑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开展“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项目,为期两年。评估结果显示,中国人通过膳食摄入的反式脂肪酸所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百分比仅为0.16%,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也仅为0.34%,远低于WHO建议的1%的限值,也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的摄入量。现有资料表明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但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反式脂肪酸与早期生长发育2型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疾病有关。

2010年11月11日,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称,氢化油不等于反式脂肪酸,消费者对国内品牌企业生产的相关产品可以放心食用。上述报道中受访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主任陈君石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也明确表示:该报道夸大宣传,氢化油绝不是毒药,其危害没有传说的那么严重。

2013年3月18日,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消息称,被誉为“餐桌上的定时炸弹”的反式脂肪酸,危害被夸大。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居民日常饮食中对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比,仅为0.34%,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限值。

2013年11月6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规定,除非特批,将禁止一切反式脂肪酸的在食品中使用,没有给出限定时间表。

来源

据调查,在人们经常吃的饼干、薄脆饼、油酥饼、巧克力、色拉酱、炸薯条、炸面包圈、奶油蛋糕、大薄煎饼、马铃薯片、油炸干吃面等食物中,均含有不等量的反式脂肪酸。健康专家表示,反式脂肪酸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

1、反刍动物(如牛、羊)的脂肪和乳及乳制品。

反刍动物中的脂肪经其体内微生物作用发生部分氢化反应而产生少量的TFA。例如,牛脂中含TFA为2.5%-4%,乳脂为5%0-9.7%。

2、油脂的氢化加工。

在氢化过程中,油脂中的不饱和双键转变为单键的同时,也产生了部分异构化的TFA。如人造奶油为7.1%.17.7%,起酥油为10.3%。

3、油脂精炼的脱臭过程。

油脂在精炼脱臭时,暴露在空气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二烯酸酯、三烯酸酯)发生热聚合反应,产生异构化,使其中的TFA含量增加。如,经高温脱臭后的油脂TFA的含量增加了1%-4%。

4、不当的烹调习惯。

植物油冒烟的温度通常大于200℃(如大豆油208℃、花生油201℃、菜籽油225℃、玉米油216℃),许多人烹调时习惯将油加热至冒烟,导致TFA的产生,因此,经过反复煎炸食物的用油,其中TFA的含量往往较高。

而我们人类接触到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至于经过部分氢化的植物油

分类

反式脂肪酸也称为反式脂肪,它分为两类:天然的和人工制造的。

天然

天然的反式脂肪主要存在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肉和奶。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脂肪和奶制品中,反刍动物体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4%至11%,牛奶、羊奶中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3%至5%[2],其含量不高,且经过研究证明这一类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健康无害。

人工制造

人工制造的反式脂肪是在油脂加工和烹调过程中产生的,过量食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人工制造的反式脂肪按其生产目的可以分为:“有意生产”和“无意生产”。“有意生产”的始于1910年的氢化技术,它就是将不饱和的植物油经过氢化加成使其具备动物油脂的功能,就是氢化油,而经研究证实氢化油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酸。“无意生产”的主要是在油脂的加工或烹调过程中产生,精炼油及烹调油加热温度过高时,部分顺式脂肪酸会转变为反式脂肪酸。例如油炸、油煎等,都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分析方法

TFA的分析方法已经有很多报道,包括红外光谱、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及一些结合使用的方法。

红外吸收光谱法( IR)

红外吸收光谱法是一种使用较早的检测TFA含量的方法,它可以准确测定独立双键的数量。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师协会(AOAC)和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都以此制定检测TFA的标准方法,只是所采用的基准波长范围不同。TFA中的反式双键在波数在966cm-1处存在最大吸收,而顺式构型的双键和饱和脂肪酸在此处却没有吸收,利用这一原理确定油脂中是否存在反式脂肪酸并进行定量分析。

红外光谱法测定反式脂肪酸快速、简便,但是存在以下缺点:体系中共轭双键含量不能大于1%(共轭双键的最大吸收在950-990cm-1之间),如果油脂中含有超过30%不饱和脂肪酸会影响检测准确性;在分析TFA时,反式双键的最大吸收波长会受到甘油三酯的宽吸收带和样品中共轭双键吸收带的干扰而使基线向下倾斜,导致TFA含量低的样品的测定准确性差。

气相色谱法( GC )

气相色谱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脂肪酸组成分析,脂肪酸的碳链长度、不饱和度和双键的几何构型等结构上的差异,使脂肪酸在气相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不同。脂肪酸在非极性气相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主要由挥发性决定,此时碳链长度是决定其保留时间的主要因素;在极性气相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由极性和链长共同决定,因此极性柱对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更有效。常用涂布高极性固定相的毛细管硅胶柱来分析脂肪酸甲酯。这种色谱柱可以将交叠的反式酸与顺式酸分开。因为反式酸与顺式酸的分隔点很容易识别。但只要条件有细微的改变,就会影响这类脂肪酸的相对保留时间。目前,常采CP-Sil88、SP-2560、SP-2340或BPX-70毛细管柱,都以高极性的氰丙基为固定相,由于氰丙基的含量不同而极性相互有所差别。脂肪酸在此类高极性柱上的流出顺序为:饱和、单不饱和、二不饱和,反式异构体在顺式异构体之前流出,但是顺、反式位置异构体仍有部分的重叠。

气相色谱- 质谱法( GC- MS)

为了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在使每种顺、反脂肪酸甲酯得到满意分离的同时,利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可以对峰进行谱库对比和采用质谱检测器取结构鉴定,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

银离子色谱- 气相色谱法(Ag+ - TLC - GC )

由于银离子与顺式双键存在微弱的作用力,而与反式双键不发生作用,故可以用来分析脂肪酸的顺反异构。由银离子薄层色谱可单独分离出反式异构体,从而排除顺式异构体的干扰,将全部反式酸分出来后再进行气相分析。银离子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联用分析技术可以解决顺、反式位置异构体在气相色谱图上的重叠问题,提高对反式脂肪酸总量定量分析的准确度。该方法以银离子薄层对样品中顺、反式异构体进行预分离,用溶剂提取银离子薄层上的顺、反式异构体,再用气相色谱对反式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适当的降低柱温,可实现顺、反式脂肪酸各种位置异构体的基线分离。

银离子高效液相色谱(Ag+ - HPLC)

由于银离子薄层色谱中的银离子的真实浓度难以确定,在薄板的浸渍过程中银离子易氧化,而且不易被均匀地吸附,因此银离子薄层色谱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银离子薄层色谱的样品容量小,分离后的斑点较分散,定量也比较困难。近年来人们用银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替代银离子薄层色谱分离顺、反式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在银离子柱上的分离是由不饱和度和双键的顺、反式几何构型决定的。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RP- HPLC )

有研究人员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脂肪酸(包括不同碳数、不同饱和程度的脂肪酸、顺、反式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色谱条件(流动相系统和操作温度),为扩大线性范围,样品先经衍生化处理后,以荧光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 该法分离反式脂肪酸的灵敏度和分离时间与气相色谱法相近。但目前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总的分离能力远不如能同时分离几十种脂肪酸的气相色谱法,仅能分离几种常见脂肪酸,衍生化处理方法也比气相色谱复杂,并且目前衍生物无商业化的色谱标准品。

毛细管电泳法( CE)

采用带有224nm紫外间接检测器的毛细管电泳。在最优化的条件下,10种脂肪酸(包括反式油酸和全反式亚油酸)在10min内分离出来,具有快速定量检测的特点。毛细管电泳法在脂肪酸测定尤其是反式脂肪酸定量分析的领域未被广泛运用,但可作进一步的研究[1]

危害

经研究发现反式脂肪酸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来影响我们的健康:一种是扰乱我们所吃的食品,另一种是改变我们身体的正常代谢途径。含有不饱和脂肪的植物油,食用后可以减低胆固醇水平,而经氢化后成反式脂肪酸的作用恰恰相反,升高血液胆固醇水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低密度脂类和高密度脂类,它升高了低密度脂类降低高密度脂类从而增加了冠心病的危险性。

营养专家认为反式脂肪酸在自然食物中的含量几乎为零,很难被人体接受、消化,容易导致生理功能出现多重障碍。

反式脂肪酸对人类的主要危害为:

1. 容易形成血栓 

反式脂肪酸会增加人体内血液的粘稠度和凝聚力,容易导致形成血栓,这对血管壁脆弱的老年人危害尤为严重。 

2. 影响发育

研究发现,胎儿或婴儿可以通过胎盘或乳汁被动摄入反式脂肪酸,他们会比成年人更容易患上必需脂肪酸缺乏症,这会影响胎儿和婴儿的生长发育,所以怀孕期或哺乳期的妇女摄入过多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会影响胎儿和婴儿的健康。此外,反式脂肪酸还会影响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对必需脂肪酸的吸收,对青少年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3. 影响生育 

反式脂肪酸会减少男性荷尔蒙的分泌,对精子的活跃性产生负面的影响,中断精子在身体内的反应过程。

4. 降低记忆力

反式脂肪酸对可以促进人类记忆力的一种胆固醇具有抵制作用,青壮年时期饮食习惯不好的人,老年时患老年痴呆症的比例更大。 

5. 容易发胖

反式脂肪酸不容易被人体消化,容易积累在腹部导致肥胖,油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会造成明显的脂肪堆积。 

6. 引发冠心病 

根据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反式脂肪酸能使有效防止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胆固醇(HDL)的含量下降,增加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 ,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我国一项涉及20个城市的调查也表明,如果以每天摄入0.5克反式脂肪酸为基础,每增加0.1克反式脂肪酸,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会增加1倍[3]

7、增加患2型糖尿病几率

2001年刊登于《美国临床营养学协会》杂志的研究显示,反式脂肪酸不仅能像饱和脂肪酸那样增加患心脏病脑卒中的几率,还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4]

生活中的反式脂肪酸

牛肉、羊肉、乳制品以及水果蔬菜、植物性奶油、马铃薯片、沙拉酱、饼干、蛋糕、面包、奇曲饼、油酥饼、薄脆饼、麻花、雪糕、香香滑滑的奶茶、咖啡伴侣、冰淇凌、人造奶油巧克力等均有反式脂肪酸,西式快餐如炸鸡腿、炸薯条中都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

植物油的精炼脱臭后、固化油中、氢化油中也含有反式脂肪酸。

1、奶油、黄油、牛油

奶油,英文名butter,俗称牛油,根据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稀奶油、奶油和无水奶油》(GB 19646-2010),其定义为“奶油(黄油):以乳和(或)稀奶油(经发酵或不发酵)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它原料、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经加工制成的脂肪含量不小于80.0%的产品。”

2、植物奶油

植物奶油,也称植脂黄油,是将植物油部分氢化以后,加入人工香料模仿黄油的味道制成的奶油代替品,在一般场合下都可以代替奶油使用。主要成分为:氢化植物油(如葵花籽油),维生素A、D3、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等。植物黄油根据不同的品种,有的即使冷藏也保持软化状态,这类植物黄油适合用来涂抹面包;有的即使在28℃的时候仍非常硬,这类植物黄油适合用来做裹入用油,用它来制作千层酥皮,会比黄油要容易操作的多。

3、植脂末、奶精

植脂末又称奶精,是以氢化植物油、酪蛋白为主要原料的新型混合类产品。该产品在食品生产和加工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是一种现代食品。应用在奶粉、咖啡、麦片、面包、饼干、调味酱、巧克力、调味料及相关产品中,虽然能改善食品的口感,但是极有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反式脂肪酸。

4、氢化植物油

氢化植物油,是一种人工油脂,常见于为人熟知的奶精、植脂末、人造奶油中,是普通植物油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加氢催化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的产物。因生产工艺、技术、成本等原因,某些氢化植物油未达到完全氢化的标准,因而含有一定的反式脂肪酸,但氢化植物油并不等同于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不但能延长糕点的保质期,还能让糕点更酥脆;同时,由于熔点高,室温下能保持固体形状,因此广泛用于食品加工。氢化过程使植物油更加饱和。由于某些氢化工艺的缺陷,使天然植物油中的顺式脂肪酸变为反式脂肪酸。这种油存在于大部分的西点与饼干里。  

脂肪酸含量

以下是一些物质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牛脂中含有2.5%-4%,乳脂中含5%-9.7%,人造奶油含7.1%-17.7%(最高时可达到31.9%),起酥油含10.3%(最高可达38.4%)。

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日常饮食,尽量少地食用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5]

摄入量

欧盟

欧盟14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男性的日均摄入量为1.2-6.7克,女性1.7-4.1克,分别相当于总能量的0.5-2.1%(男性)和0.8-1.9(女性)。

美国

文献报道西方国家的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较高,美国20岁以上成年人日均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为5.8克,约占总能量的2.6%。

日本

日本的推算结果则认为其居民的日均反式脂肪酸摄入量约为1.56克,占总能量的0.7%。

中国

从《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风险评估》的数据来看,在农村,我国居民所摄入的反式脂肪酸占总热量来源的0.2%,在城市,虽然居民摄入的反式脂肪酸略高于农村,也只占总热量来源的0.3%。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居民,所摄入的反式脂肪酸都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所建议的1%的安全上限[4]

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为增进心血管健康,应尽量控制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最大摄取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大致相当于2克)。也就是说,如果按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能量2000千卡来算,则每天摄入反式脂肪酸不应超过2.2克。

美洲

美国

2003年7月美国FDA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食品营养标签中必须标注产品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及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美国自2004年1月起,已强制要求所有包装食品业者,必须在包装上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要求反式脂肪酸含量不得超过2%。

1993年起,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两次向FDA提议,要求包装食品上注明反式脂肪酸含量,并停止使用可能误导消费者的一些声明,但直到2006年,美国才实行对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强制标识,而且规定相对宽容:反式脂肪酸含量在5克以上的,标识精确到1克;含量在5克以下的,则精确到0.5克

加拿大

加拿大于2005年12月开始要求强制标示。欧洲国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与美国相比要低,因此欧盟目前还没有做出对反式脂肪酸强制标示的规定,仅在部分国家提出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的建议。

欧洲

丹麦

2003年6月1日起,丹麦政府对反式脂肪酸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从2003年6月1日起,丹麦市场上任何含反式脂肪酸超过2%的油脂都被禁售,2003年12月31日起规定拓展到油脂食品。

欧洲其他国家

欧洲的荷兰、法国、瑞典、德国等也相继对反式脂肪酸进行立法,通常规定在5%以下:其中荷兰5%以下、法国3.8%以下、瑞典5%以下。巴西、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省也有规定[6]

亚洲

印度

2013年7月9日印度食品安全标准局发布了2013年食品安全与标准法规(包装及标签)第二次修正案通知,最新修正案规定:对于可食用植物油、脂肪包括氢化植物油、加工类包装食品,需在标签上加注总反式脂肪含量以及总饱和脂肪含量,标注方式为“总反式脂肪酸含量不超过…%(按重量计算)”以及“总饱和脂肪含量不超过……%(按重量计算)”;在“可食用植物油、脂肪标识规定”中,新增反式脂肪含量以及饱和脂肪含量规定,标注方式为“反式脂肪酸含量不超过…%(按重量计算)”以及“饱和脂肪含量不超过……%(按重量计算)”[7]

中国

卫生部2007 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食用油不超过25克;总脂肪的摄入量要低于每天总能量摄入的30%,同时建议我国居民要“远离反式脂肪酸,尽可能少吃富含氢化油脂的食物”。

卫生部2007年12月发布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规定反式脂肪酸含量可以标示在“脂肪”下面,当反式脂肪酸含量≤0.3g/100g食品时,可标示为“0”或声称“无 ”或“不含”反式脂肪酸。

中国卫生部于2011年10月12日发布了编号为GB28050-2011的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其中“4 强制标示内容”的4.4条款规定,“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时,在营养成分表中还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另外在D.4.2条款规定,“每天摄入反式脂肪酸不应超过2.2g,过多摄入有害健康。 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少于每日总能量的1%,过多有害健康。国家标准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卫生部于2010年4月发布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在GB10765《婴儿配方食品》中,明确规定了原料“不应使用氢化油脂”,且终产品中“反式脂肪酸最高含量应小于总脂肪酸的3%”;另外在GB10767《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GB10769《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10770《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中,也明确规定了原料“不应使用氢化油脂”。同时出台了GB5413.36《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8]

2013年1月,中国实施首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规定使用氢化油为配料的食品,需要强制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

我国有关反式脂肪酸的国家标准除《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外,还有反式脂肪酸的检测方法:《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 22110-2008)。

其他亚洲地区

有少数日本、香港、台湾的传媒和网页有提及反式脂肪对健康的影响。但大体而言亚洲区仍未有高度关注反式脂肪禁用立法事宜。市面上仍不断有大量加工食品含反式脂肪。

台湾行政院卫生署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市售包装食品营养标示应于脂肪项下标示饱和脂肪以及反式脂肪。

预防

反式脂肪酸的控制

1.食品监管方面 

中国应当与国际接轨,对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进行规定、监督、强制标出,这不仅会让老百姓了解他们所食用的脂肪酸是哪一种,而且也会使那些潜在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提高警惕,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但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对反式脂肪酸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在正式法规出台之前,应组织相关单位,通过不同途径对此问题进行广泛宣传,让更多市民了解反式脂肪酸的危害性。结合引用国外的先进做法,提前介入,对相关生产厂家强化标准意识,尽可能减少反式脂肪酸对消费者的身体损害。 

2.改进油脂加工工艺

在氢化过程中异构化主要取决于氢化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因此各国竞相研究低反式脂肪酸或零反式脂肪酸的制造技术。

(1) 严格控制油脂氢化工艺中的条件,如高压、低温、高氢浓度及催化剂特性等,从而将反式脂肪酸控制在较低的限度内。

(2) 采用新型昂贵金属铂替代传统的镍作为催化剂,以便在较低温度(60 ℃) 下进行氢化反应,从而能较大程度地降低反式脂肪酸的生成。

(3) 采用交酯化反应,制取零反式脂肪酸的食用加工油脂产品。

(4) 采用超临界液体氢化反应,以加快氢化反应速度,从而制取零反式脂肪酸的食用加工油脂产品。

油脂在脱臭过程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与脱臭的温度和时间有关,而且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在脱臭过程中,为了减少反式脂肪酸的生成,应尽量降低脱臭温度和减少脱臭时间。

日常生活

下面提供大家一些小常识来控制你日常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

1、学会看产品标示

当看到食品包装上标有内含氢化植物油、植物起酥油、人造奶(黄)油、植物奶(黄)油、人造脂肪、麦淇淋、起酥油、精炼或英文为Hydrogenated(氢化)等字样都要意识到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 此外,食品包装上成分种类标示是按含量高低排列,若以上名称在成分表示中靠前,则意味着反式脂肪酸含量高。

2、注意烹调 

注意选择橄榄油、葵花籽油、棕榈油或玉米油等不含反式脂肪酸的烹调用油。炒菜时别让油“冒烟”,宜凉拌、蒸、煮,尽量不要炸、烘、烤[9]

3、注意饮食

反式脂肪酸出现频率最高的,还是一些诱人的甜点和奶茶、冰淇凌、巧克力、糖果等。这些食物我们称之为零食。所谓零食,就是每天摄入量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影响正餐的进食。大量进食一些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也是造成现在代谢性疾病高发的一个危险因素。限制零食的摄入,不但可以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风险,还有助于控制饮食总热量,帮助控制体重,改善糖耐量,减轻胰岛素抵抗[10]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