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血管炎

来自医学百科

变应性血管炎(Allergicvasculitis)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组织病理有白细胞核破碎的血管炎表现,有皮肤损伤,也有多个内脏损伤。本病有许多名称,为了防止混乱,Ruiter认为本病称为变应性血管炎比较合适,本名称体现了由变态反应引起血管的炎性改变。本病轻重不一,轻者仅有皮损数周可愈,严重者可有多脏器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

本病发病因素较多而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药物及感染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药物有巴比妥酸盐类、酚噻嗪类、磺胺类、青霉素、碘化物类、阿斯匹林及异体蛋白等。感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病毒链球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真菌原虫认为也是一种致病因素。杀虫剂、除草剂及石油产物也与本病有关。此外有内在性的疾病,如冷冻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可引起本病。

大多数因子均非直接致病者,仅链球菌的M蛋白、结核分枝杆菌乙型肝炎表现抗原被证明有直接致病意义。这三种抗原总是有一种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在同样血管中的同一种方式共同出现。当蛋白质抗原进入血液循环,产生特异性抗体,特别是IgG或IgM,抗原抗体在血流中或在组织间隙中形成免疫复合物,这种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及周围组织中,激活被体C3产生过敏毒素,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吸引中性多核白细胞聚集在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引起炎性细胞浸润粘附血小板和中性多核白细胞表面的免疫复合物,再结合补体使补体再激活,引起补体顺序反应,引起血小板及中性多核白细胞溶解,此时血小板释放出凝血因子及血管活性物质,引起纤维蛋白沉积及出血,此时中性多核白细胞释放出胶原酶、弹力酶及其他水解酶,其破坏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基底膜及周围组织,使血管壁有炎性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血管壁破坏坏死,引起血管炎的各种症状。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有发热焦虑全身不适肌痛关节痛,但典型关节炎少见。突出损害为皮肤血管炎,表现为等麻疹丘疹、出血性丘疹、淤斑、结节水疱大疱、皮肤糜烂溃疡或复发性等麻疹。病人常感皮肤瘙痒,针刺样或烧灼性疼痛。病变以下垂部位如下肢和骶部突出。某些病人可伴有皮肤外血管炎,以关节肾脏受累多见,患者关节痛,可出现血尿蛋白尿,少数病人呈肾功能衰竭胃肠道症状有腹痛、出血,以Henoch—Scloonlein紫癜为突出。也可有外周神经病变。肺部血管受累在胸部

X线片上可显示肺部非特异性渗出病变。血象显示轻度白细胞增多贫血血沉增速,嗜酸性粒细胞可有轻度增多。血清补体水平降低为本组疾病中一种特殊类型,可能与先天性补体缺陷有关。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与补体水平下降与疾病严重性相关。部分病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其他非器官特异性抗体测定如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NA)可为阳性,但滴度不高。

变应性血管炎急性期病程可持续数周,病变消退后常留下色素沉着。部分病人可反复发作,少数患者转变为慢性过程,持续数月或数年。变应性血管炎主要为一儿科疾病,多数发生于7岁前,但成人甚至老年人亦可发生。成人几乎每例皆有皮疹,更有坏死趋势。关节表现可涉及大或小关节(儿童多影响膝踝关节)。胃肠道表现较儿童少见。肾损伤与儿童相似,但似更易出现肾功能衰竭,病程更缓进。成人可出现心肌损伤,而在儿童中极少见。  

辅助检查

1、血生化检查皮肤型变应性血管炎一般无明显变化。系统型变应性血管炎可有贫血,血小板暂时性降低,白细胞增多,有1/3的病人嗜酸性白细胞增多,一般在0.04~0.08,少数达0.56。尿中有蛋白及红细胞,并偶见颗粒管型。重者BUN可升高。半数以上患者可有血沉增快。总补体及补体C3、C4可降低。IgG、IgA含量增加,IgM降低,其变化与病情相符。患者肝功能可有不正常。循环免疫复合物呈阳性。以下化验对本病也有意义,如抗核抗体、梅毒血清试验、抗链“O”、类风湿因子、冷球蛋白及HBsAg等。也应注意潜在感染及肿瘤,并同时注意对结缔组织病的观察。

2、组织病理学检查其改变主要依据病变轻重,病程长短及当时取材情况。一般情况下真皮毛细血管小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有较多的嗜中性白细胞浸润和中性白细胞解体形成的很多散在核碎裂,叫核尘,同时有组织细胞及嗜伊红细胞浸润,血管周围有强嗜伊红染色的纤维蛋白束的沉积。在切片中,由于纤维蛋白的沉积与明显的水肿结合,使血管周围的胶原呈模糊不清的外观,称为纤维蛋白样变性。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如严重可导致血管腔阻塞。炎性细胞同时还侵犯血管壁,血管壁主要被中性白细胞侵犯,使血管壁不清,同时还可以有嗜伊红白细胞,少量单一核细胞。管壁纤维蛋白束沉积及血管坏死。较多的红细胞外渗是常见的。本病的组织病理主要特点是血管周围为中性白细胞浸润,有核尘。伴有红细胞渗出,炎性细胞浸润在真皮上部,血管壁也有中性白细胞侵犯,血管有的模糊不清及坏死,血管周围及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束的沉积,溃疡是由于血管坏死引起,同时可见含铁血黄素的沉积。在慢性的病例中红细胞外渗很少或无。

3、电镜检查可发现侵犯毛细血管后静脉,尤其侵犯8~30μm大小血管。早期为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内皮细胞间出现裂隙吞噬细胞活跃现象,基底膜增厚。中性白细胞开始在血管的间质内。重者血小板凝聚于管腔内,并在内皮细胞间穿过。

4、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可发现血管基底膜有IgA抗体,真皮及皮下组织有IgM和IgG抗体及补体C3沉积。在其固定部位可发现组织成分破坏,主要在纤维蛋白样坏死区内发现。  

鉴别诊断

(1)过敏性紫癜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多发生在下肢以淤斑、淤点为最多见的皮损,可伴有关节痛。血小板正常,尿常规可有蛋白尿和血尿,有时偶见消化道出血症状。

(2)丘疹坏死性结核疹青年女性多见,四肢关节附近或臀部有散在中心坏死性坚实丘疹,愈后留有萎缩疤痕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组织病理有结核病的组织表现。

(3)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多在下肢,有沿小动脉分布的皮下结节,自觉疼痛明显及明显的压痛,皮肤组织病理表现小动脉炎及小动脉坏死。

(4)还应与高球蛋白血症、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结节性血管炎鉴别。  

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原因及症状可进行积极治疗。

1.由于患者下肢疲乏无力、肌痛、关节痛及肿胀,休息是很必要的,严重者应卧床休息,提高患肢以降低静脉水压对病变影响。

2.除去病因以减少抗原来源,驱除感染灶,如病毒细菌的感染。停用过敏药物及异性蛋白的影响。

3.如有上呼吸道感染,可用抗菌素治疗,双效青霉素80×104U肌肉注射,每天1~2次。或红霉素0.25g,每日4次,口服;或先锋霉素

4.为了防止抗体产生,减少免疫复合物形成,减少炎症反应,服用强地松20~40mg,分次口服。

5.秋水仙碱0.5mg,每日服2次,可能有抑制白细胞趋化因子炎症及稳定溶酶体酶作用。

6.消炎痛25mg,每日服3次,可能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作用。

7.阿斯匹林0.3g加潘生丁25mg,每日服3次,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8.降糖灵50mg加乙炔雌醇2mg,每日服2次。

9.氨苯砜50mg,每日服2次。

10.为了改善血管功能,可用维生素E100mg和维生素C200mg,每日服3次。

11.中医中药活血活淤,清热解毒,可用复方丹参片复春片。  

并发症

本病67%的患者可发生多形性皮肤损害,但往往以可触及淤斑为多见。75%的患者有非特异性发热,约2/3的患者有关节痛及关节肿胀。病变可侵犯粘膜,发生鼻衄咯血便血。有1/3的患者肾脏受累,有蛋白尿血尿,严重肾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侵犯肠道可有腹痛、脂肪痢、便血、急性胆囊炎等胃肠道症状。可有胰腺炎糖尿病。胸部x线检查有肺炎表现及结节状阴影,胸膜炎胸腔积液。可侵犯神经系统,如有头痛复视、妄想、精神错乱,甚至有脑血栓形成瘫痪咽下困难,感觉和/或运动机能障碍等。心脏损害是心肌梗死心律紊乱心包炎肾皮质局部缺血可能产生严重高血压系统性血管炎最常见的眼部表现为巩膜外层炎视网膜出血。副睾及睾丸的痛性肿胀可能是血管炎的一种表现。  

预防

本病与III型变态反应关系密切,对于一些有明显诱因的患者,应避免再与诱发因素接触,针对病因来进行预防。而其它病因不明确的患者,除了积极进行治疗外,还需要严格地筛查,查找出病因,进而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