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诊断与性病/淋病

来自医学百科

淋病(Gonorrhea)是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是最常见的性病之一,其主要表现是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淋球菌还可以由尿道或宫颈局部扩散感染,引起附睾炎盆腔炎;也可以经血行传播引起播散性淋病。此外也可引起眼、咽部、直肠的感染;还有一部分患者虽然已被淋球菌感染,但在临床上不出现症状,称为无症状淋病。由于产青霉素酶耐药菌株出现,给防治和控制本病带来了严重困难。祖国医学对淋病的记载早于公元前2-3世纪的《黄帝内经.素问》,公元7世纪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均描述过本病,公元10世纪宋代以后,关于淋病的名称更为繁多,但后来常把淋、癃、浊三个不同疾病合在一起,浊指精病,即白浊,与现代描述有相似之处。Galen(公元130年)用希腊文Gonorrhea来形容淋病。Goho为精子之意,rhea为流动,Gonorrhea意为“精子流动”(flow of seed),说明当时对精液与尿道内脓液混淆不清。

1767年John Huntor作了一个大胆的试验,将患淋病患者的脓液种植到自己身上,由于此患者同时患有梅毒,因而他同时患上了淋病和梅毒,最后死于梅毒性主动脉炎。当时就认为淋病是梅毒的早期病变,19世纪中叶以前,人们曾把二者当成同一疾病。

1897年Albert Neisser在患者尿道、阴道新生儿眼内脓液中找到了淋球菌,故将淋球菌命名为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三年后Leistikow和Loffler在体外分离培养成功。1885年Bumm在人、牛或羊的凝固血清上培养出该菌,并接种于健康人的尿道内亦产生同样的症状,淋球菌作为淋病的致病菌才得以确立。但是淋病与衣原体感染在20世纪初仍混为一谈。对症状较轻,尿道分泌物稀薄者认为是慢性淋病,直到应用青霉素将淋病治愈后,才认识到这种尿道炎为另一种性病。

人类是淋菌的唯一宿主。淋球菌对低等动物无致病能力,曾多次将人体尿道内含有淋球菌的脓液移植于兔子眼内,试图引起淋球菌结合膜炎,始终未获成功,说明人类缺乏杀灭淋球菌的能力。所以淋球菌只能侵袭人类。对于低等动物并无侵犯能力。

70年代以后,有关淋病的研究取得了进展,80年代对淋球菌的基因结构及其发病机制作了许多研究,希望从免疫学方面来控制淋病,但至今尚未成功。

淋病的治疗也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早期用药物尿道内灌注,1935年开始用磺胺,1938~1940年开始用青霉素,1945年国已报道在临床上出现了有耐青霉素的淋菌性尿道炎病人,1960年开始检测淋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1976年国正式分离出产青霉素酶的淋球菌菌株(Penicillinase-ProducingNeisseria Gonorrhoeae,PPNG),近年来又有耐壮观霉素菌株的报道。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