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诊疗/狂犬病

来自医学百科

狂犬病是一种大脑病毒感染,引起脑和脊髓激惹炎症

狂犬病毒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内,患狂犬病的动物通过咬伤和有时经舌舐等方式传染给其他动物或人。病毒从最初入侵部位沿着神经传入脊髓和大脑,进行繁殖后再沿着神经传回下行到唾液腺并进入唾液中。

多种动物可将狂犬病传染给人。虽然犬是主要的传染源,猫、蝙蝠、浣熊、臭鼬、狐狸和其他动物也可带病毒并传染给人。家鼠、田鼠或其他小型哺乳动物很少感染狂犬病,部分原因为其他动物咬伤它们时,通常为致死性的。在美国接种狂犬疫苗已极大程度上在犬中消除了狂犬病。然而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中,犬的狂犬病仍然很常见,在这些地区,宠物并不总是被接种疫苗以防止疾病。感染狂犬病的动物既可表现为躁狂,又可表现为安静的类型。躁狂型狂犬病的动物表现易怒,具有攻击性,稍后进入麻痹期和发生死亡。安静型的狂犬病发病即直接表现为显著的局部或全身麻痹。

在美国,过去30年的多数狂犬病患者都是被感染的野生动物咬伤后发病。患狂犬病的野生动物更易表现出攻击形为,但更多的为不明显的行为改变。夜行动物(蝙蝠、臭鼬、浣熊、狐狸)感染狂犬病后可在白昼出来活动,并可以没有正常情况下应有的惧怕人类的反应。

在极罕见的情况下,狂犬病可通过吸入感染的空气尘埃而发病。有报道探险者因吸入了蝙蝠穴居的洞内空气而发生了2例狂犬病。

症状

感染后30~50天内可出现症状,但潜伏期变化很大,从10天至1年以上。头部或躯干多处被咬伤者潜伏期最短。

20%的患者以下肢瘫痪起病,并逐步上升扩展至全身。而多数病人常以短暂的精神抑郁、烦躁不安全身不适发热起病。烦躁不安逐步发展为无法控制的兴奋状态。患者产生大量的唾液。咽喉及声带肌肉痉挛引起极为痛苦的疼痛,这种痉挛是由大脑内支配吞咽呼吸的区域的激惹而引起。微风或试图饮水均可诱发痉挛,因而狂犬病患者不能饮水,有时本病也被称为恐水症

诊断

当被患病的动物或野生动物咬伤后,最大的担心就是会患狂犬病。确定是否一个动物有狂犬病,通常需检查动物的脑组织。应将动物捕获并进行观察,经典的方法必须将动物处死,并检查其脑组织。如被无症状的犬或猫咬伤后,兽医应将该动物隔离观察10天。如动物仍然健康,就能安全地作出结论,即动物在咬伤人时没有狂犬病。

如被动物咬伤后出现进行性的大脑炎症症状(脑炎),则可能有狂犬病。在症状出现以前,作病毒有关试验无助于诊断。皮肤活检通常取自颈部,在显微镜下可发现狂犬病毒。

预防和治疗

在感染狂犬病毒前或刚感染后,能采取一些措施预防狂犬病。如对有高度危险感染狂犬病的人接种狂犬疫苗,包括兽医、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动物的实验人员,或在狂犬病广泛流行的发展中国家居住或停留超过30天的人、以及探查蝙蝠洞穴的人。疫苗可提供多数人终身某种程度的保护。然而抗体水平随时间推移而逐步下降,故对有进一步暴露的高危人群,应每2年进行一次加强疫苗注射

被狂犬病动物咬伤后如立即给予适当处理,则罕有发病者。被兔子或啮齿类动物(包括松鼠、金花鼠、家鼠)咬伤,除非明确怀疑这些动物患狂犬病,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因为这些动物极少感染狂犬病。但野生动物如臭鼬、浣熊、狐狸、蝙蝠咬伤的人,则需要进一步预防处理,除非动物被捕获并已证明其未患狂犬病。

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立即处理咬伤的伤口,污染的伤口使用肥皂水清洗,深部刺伤的伤口应采用肥皂水灌洗。一但伤口已彻底清洗,以前未接种狂犬疫苗的人,应注射狂犬病抗血清,一半剂量注射于局部伤口处。既往未接种疫苗的人,应在暴露的当日及第3、7、14及28天注射狂犬疫苗。注射的局部可有轻微的肿胀和疼痛。在连续的5次注射过程中,严重的过敏反应很罕见,仅不到1%的人注射疫苗后出现发热。

如被咬伤者已曾接种狂犬疫苗,则发病的危险就会减少。但伤口仍需要认真清洗,并再给2剂疫苗注射(分别在咬伤当日和第2日)。

在应用现有的治疗方法之前,狂犬病患者通常在发病后3~10天内死亡。多数人死于气道阻塞窒息)、抽搐衰竭或广泛的瘫痪。虽然狂犬病患者最终死亡被认为是不可避免,但仍有少数病人确实存活下来,这归功于对影响肺心和脑的症状的加强监护控制。一但某人已出现症状,无论疫苗或抗血清均没有帮助。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