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反应

来自医学百科

gross stress reaction

acute stress reaction  

疾病分类

精神科  

名词解释

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急剧,严重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一般在数天或一周内缓解。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受到严重而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异乎寻常的躯体或心理应激引起的一过性障碍,当事人没有其他明显的精神障碍,通常几小时或几天就可平息。个体的易感性和应对能力与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关。症状混杂多变,包括开始的震惊状态,意识和注意范围变窄,不能理解刺激,并有定向障碍。之后,可进一步退缩(甚至可达到解离木僵的程度),也可变得激越和活动过度(逃遁反应或漫游)。常有惊恐焦虑自主神经体征(如心动过速、出汗、脸红)。症状通常在遭到应激性刺激或事件打击的数分钟内出现,经常是几小时(有时需2~3天)就消失。对发作可部分或全部遗忘。  

概述

急性应激反应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由来势迅猛的精神冲击导致发病,精神症状在遭受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出现。历时短暂,可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预后良好。典型的表现是最初出现"茫然"状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人可出现定向不佳,对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注意力狭窄,难以进行言语交流。病人言语零乱或不连贯,令人难以理解。表情紧张、恐惧,动作杂乱而无目的,偶有冲动行为,或向旷野奔跑。恢复后病人不一定能全部回忆。 部分患者表现为伴有强烈情感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精神运动性兴奋者,表现为兴奋、激越,躁动不安,言语增多,内容与发病因素有关,带有夸大色彩,夜间睡眠减少等,过去称之为反应性躁狂状态。精神运动性抑制者较少见,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退缩,缄默不语,或呆若木鸡,长时间呆坐或卧床,无情感流露,近似于亚木僵状态。

多数病人可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心悸、出汗、皮肤潮红等。  

诊断

一、有异乎异常而严重的应激事件作为发病诱因;

二、精神症状的发生与应激源在时间上有紧密的联系,多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出现。

三、主要症状为意识障碍(如定向力障碍、注意力狭窄)伴有强烈的情绪变化及精神运动兴奋或抑制(兴奋、激越、喊叫、乱动、增多、情感暴发)。

四、症状持续时间短,从数小时至一周。

五、需与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情感性精神病癔症相鉴别。  

治疗措施

一、心理治疗

心因性精神障碍皆由明显强烈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所引起,因而心理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应力争在与病人接触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病人交谈。同病人分析发病经过,进行解释,指导病人如何对待刺激。如何消除刺激。同时给予有力的心理和社会支持,缓冲病人的创伤性反应,使其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二、环境治疗:

尽可能离开或更换环境,消除创伤体验,加速症状缓解。

三、药物治疗:

对焦虑、心烦不安者可选用催眠剂和抗焦虑剂,以延长生理睡眠,加强内抑制过程。常用药物有焦静安定,舒乐安定水化氯醛等,要注意不可过量或长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