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

来自医学百科

临床中,诊断为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盂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红斑狼疮肾炎、通风肾、iga肾病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等,当这些肾病的发病迁延难愈,时间超过三个月,病人尿液和相关的血液指标出现异常,肾脏病理学影像学发现异常,或肾脏的肾小球有效滤过率低于60%,都可统称为“慢性肾病”。慢性肾病如未能及时有效救治,导致病情恶化进展,则随病程迁延,慢性肾病患者将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最终形成尿毒症。  

慢性肾病的发病特点

慢性肾病发病特点有“三高”、“三低”:发病率高、伴发的心血管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全社会对慢性肾病的知晓率低、防治率低、伴发心血关病的知晓率低。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性肾病的患病率大于10%,知晓率却不足5%。在我国,发生于肾小球肾炎的慢性肾病患者最多,占40%。随我国人群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其他的继发性慢性肾病正不断增多。加上我国现有医疗水平尚有限,导致我国慢性肾病的防治工作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慢性肾病的早期症状

熟悉掌握慢性肾病早期可能出现的症状,可以对慢性肾病的发生起到警示作用,便于慢性肾病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效遏制病情恶化。通常,当尿液中出现大量泡沫以及尿中见血色或夜尿增多,即尿常规检查尿中出现尿蛋白和红细胞,则可能为慢性肾病早期发生的预警信号。早期慢性肾病的症状不显见,如一般的慢性肾炎患者都没有特别明显的不适症状。故有尿液异常时,建议就医检查诊断。一旦病人感觉自身有明显疲劳贫血等非常明显的症状出现才去就医时,可能慢性肾病病情已经过了早期阶段了,这样将为慢性肾病的后期治疗带来更大的难度。  

慢性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一旦患有慢性肾病,是很难根治的。但是,不是说患有了慢性肾病,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尿毒症。早期对慢性肾病进行干预控制,阻止其恶化进展完全做的到。因此,对慢性肾病做好防治工作是慢性肾病患者身体康复的关键所在。

对慢性肾病的防治工作主要包含有以下三点:

首先,鉴于慢性肾病的发病特点——知晓率低,则需要动员全社会所有人引起对慢性肾病的重视,每个人应该积极主动的防治慢性肾病。

其次,要加强早期防治工作,防止慢性肾病的发生。这就需要,对自身已有的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及其危险因素(如蛋白尿高血压)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还要对可能引起肾脏继发损害的疾病(如糖尿病、通风、高血压等)和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两方面共同作用,防止慢性肾病的发生和恶化进展。

最后,延缓甚至逆转慢性肾病的恶化进展。具体就是,不仅要对已有的慢性肾病就其进展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蛋白尿、血尿、贫血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且对慢性肾病中晚期阶段患者全身各个系统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进行防止,从而降低肾衰、尿毒症的病死率,达到提高慢性肾病患者长期存活率的目的。从对慢性肾病的防治临床实践看,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最显著。在以上防治慢性肾病的基础上,应用西医对并发症、肾病症状对症处理的同时,结合中医药进行对慢性肾病患者病损肾脏的功能修复,如此,方能达到慢性肾病真正的有效治疗,才能有望延缓甚至逆转慢性肾病的恶化进程。  

各种慢性肾病的预后

慢性肾炎的预后怎样?

慢性肾炎病因复杂,病程较长,症情发展轻重悬殊,快慢不等,具有进行性倾向。慢性肾炎患者的自然病程变化很大,有一部分病人的病情比较稳定,经5~6年,甚至20-30年,才发展到肾功能不全期,极少数病人可自行缓解。另一部分病人的病情持续发展或反复急性发作,2~3年内即发展到肾功能衰竭。一般认为慢性肾炎的持续性高血压及持续性肾功能减退者预后较差。总之,慢性肾炎是具有进行性倾向的肾小球疾病,预后是比较差的。因此,对慢性肾炎必须早期进行治疗,定期进行复查。

肾活检的病理学分型对预后的判断比较可靠,一般认为微小病变型肾病和单纯的系膜增殖性肾炎预后较好,膜性肾病进展较慢,其预后较膜增殖性肾炎好,后者大部分病例在数年内出现肾功能不全,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预后亦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了肾小球病变外,肾小管、肾内血管及肾间质病变的程度明显影响预后。肾小管萎缩、肾内小血管硬化、肾间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则预后较差。

临床观察:①发病前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者较无链球菌感染史者预后好。②患者仅有蛋白尿或伴血尿,或者仅有血尿,而无其它临床症状者,预后较好。③慢性肾炎高血压型预后相对较差。若使用降压药,血压能降至正常或正常略高者,预后相对好些。血压超过22.7/14.7千帕(170/110毫米汞柱),使用一般降压药无效者,预后较差。④出现持续性血尿者,肾功能恶化较快。⑤肾功能减退,出现氮质血症者预后差。  

间质性肾炎的预后

慢性间质性肾炎的病预后随病因及肾功能损害程度而异。病因能被彻底清除时,慢性间质性肾炎可以治愈。若已至发展慢性肾功能不全阶段,则多形成慢性肾功能衰竭,预后不良。

肾病综合征的预后

肾病综合征的预后因病因、病理类型的不同,以及是否得到合理治疗等因素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估计肾综的预后时,下列因素可作为参考:

(1)年龄: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微小病变病占80%,2-6岁年龄组中微小病变肾病达85%,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在大于30岁成人中只占20%。因该型肾病综合征预后良好,因而有54%的儿童肾病综合征可完全缓解,成人仅21%可完全缓解。但在小儿,发病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也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英国有个统计数字表明,儿童肾病综合征约15%成年后继续有症状。

(2)血尿:血尿不明显的属肾病综合征1型,病理上多为微小病变病或轻度系膜增殖性肾炎,预后较好。明显血尿的属肾病综合征Ⅱ型,预后不佳。

(3)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表明病变轻,预后较好,非选择性蛋白尿预后差。如果早期有严重蛋白尿者,肾功能衰竭出现较早,预后差。

(4)高血压及氮质血症:常见于肾病综合征Ⅱ型,对激素治疗不敏感,预后不良。

(5)血清胆固醇:血清胆固醇升高多见于微小病变病,其他疾病升高的幅度较低,而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血清胆固醇正常,故可认为血清胆固醇升高者,预后较好。但儿童血清胆固醇高于20.8mmol/L者,病死率高。

(6)开始治疗的时间:早确诊,早治疗,预后相对较好。成人肾病综合征起病后6个月以上才开始用皮质激素治疗者预后差。有人报告68例肾病综合征,病程在6个月以上才开始激素治疗者无1例缓解,而病程少于6个月就开始激素治疗的,有15%病例完全或部分缓解。

(7)浮肿出现的时间:有统计表明,成人肾病综合征在首次出现浮肿后的第3—4年发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人数最多。

(8)对激素的反应:肾病综合征病人如果一开始就对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良者,预示治疗困难,预后不良。  

IGA肾病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少数人可以缓解,大部分病情进展缓慢,部分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有:

(一)男性,且起病年龄较大者(大于40岁)预后较差。

(二)伴有高血压,尤其是难以控制的高血压,预后较差。

(三)肾活检病理检查呈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损害,尤其是伴有新月体形成;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者,预后差。

多囊肾的预后

多囊肾患者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其病程的长短与有无合并症密切相关。如患者有较多的合并症及进行性尿毒症时,其预后较差;?而有的患者,虽有肾功能不全,但并无合并症,其病程进展缓慢,预后相对较好。故临床上对多囊肾合并症处理的好坏可成为决定预后的关键。本病出现临床症状的年龄越轻其预后越差。一般在症状出现后可存活10年左右,若不做透析疗法肾移植,平均死亡年龄约50岁。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颅内出血肺部感染等。  

膜性肾病的预后

本病是一个缓慢发展相对良性的疾病,据世界各地报告10年存活率在80%左右。影响本病预后的因素比较公认的为大量蛋白尿及肾功能损害,其他因素各家分析结果不一。 

(1)年龄:儿童预后较好,10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大部分在诊断后5年内蛋白尿会自发性完全缓解,成人则大约是25%,通常在起病后3年以上方会发生。

(2)性别: Kincaid-Smith报道本病于妇女为肯定良性疾病。5年、10年及15年的生存率均为99%,但若本病妇女妊娠则会加重病情的发展。

(3)蛋白尿程度:已公认蛋白尿程度影响预后,起病肾活检时有肾病综合征者,10年、15年存活率分别为76%及60%;而无肾病综合征者10年、15年存活率均在98%。另外,可依据蛋白尿程度及持续时间作粗略估计:①蛋白尿≥8g/d持续6个月以上者,预后不良的出现率为66%;②蛋白尿≥6g/d持续9个月以上者,预后不良出现率为55%。

(4)高血压:有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者预后不良。

(5)肉眼血尿:本病一般不出现肉眼血尿,若出现肉眼血尿,可提示转变为新月体型肾炎,预后不好。

(6)肾功能:公认肾功能是决定预后的一个指标,起始肾功能及肌酐清除率下降速度是两个决定性的因素。

(7)组织学变化:肾小管与间质病变是公认的预后不良的指标,而肾小球病变与预后关系意见则不一致。

继发性肾病的预后

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系统性红斑狼疮预后很差,发生肾病综合征后肾功能急剧恶化,常于肾病综合征后5个月内死于尿毒症。糖尿病性肾病综合征预后也不好,常伴有高血压及氮质血症,也常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约25%的病人可在6年内、50%病人在10年内、75%病人在15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从出现蛋白尿到死于尿毒症的平均时间约为10年;糖尿病肾病的预后也与其肾脏病理改变性质有关,弥漫型较结节型糖尿病肾病易发展为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尤其是儿童患者。对于成年患者预后的看法不一。一般认为成年患者出现慢性肾衰的危险性高。特别是老年,起病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或持续性肾病综合征者预后较差。但也有人系统观察后认为,成年人患肾病综合征伴高血压及氮质血症者的长期预后也是好的。肾脏病理改变程度也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病理下,出现新月体的肾小球越少,预后越好。本病女性患者于病后短期内不宜妊娠,妊娠后期应密切观察血压及肾功能变化。  

慢性肾病的饮食保健

科学的饮食保健是治疗慢性肾病的重要措施,因为通过科学饮食可以缓解症状,减轻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限制蛋白质饮食。减少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能改善氮质血症,减轻蛋白尿对肾脏的损伤。还有利于降低血磷和减轻酸中毒,因为摄入蛋白时常伴有磷及其他无机酸离子的摄入。一般来说,每日给予0.6/kg的蛋白质即可满足机体生理需要,因而慢性肾病患者每日供应蛋白质30-36g即可。蛋白质食物的选择,应以鱼、瘦肉、鸡肉、牛奶为主,尽可能少食含植物蛋白的物质如花生,黄豆及豆制品等,因为植物蛋白所含非必需氨基酸多,过多食用于营养供应无补,反而会加重尿蛋白现象。

2.高热量摄入。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可以供给人体足够的热量,能减少蛋白质为提供热量而分解,改善氮质血症,还可使低蛋白饮食的氨基酸得到充分利用。热量每日约需125.6J/kg,通过每日取主食获得,主要是由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大米、小麦、玉米等谷类供给。另外,甜薯,芋头马铃薯苹果莲藕中所含碳水化合物也很丰富,可作为补充食物,于餐间充饥。

3.高维生素摄入。慢性肾病患者常伴有维生素缺乏,这一方面与饮食限制有关,另一方面与疾病使代谢异常有关。因而患者饮食上应注意富含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叶酸等。这些维生素大多存于水果蔬菜中,如西红柿、油菜、韭菜、柑橘、山楂等,应在每日饮食中添加新鲜蔬菜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