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按诊

来自医学百科

经络腧穴按诊(palpation of channels and points),中医用手在经络循行路线和腧穴部位进行按压、触摸或戳捏,探寻异常征象,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属经络诊法(见四诊)范畴。

经络内属脏腑,外连肢体,是沟通人体内外的网络系统。腧穴是经络气血聚集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和腧穴有反映脏腑气血功能状态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按诊,可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和疾病性质,从而察明内在病变。

在疾病过程中经络腧穴出现的病变征象有:压痛(包括酸、胀)、麻木、结节、条索状物、隆起、凹陷等。压痛、麻木,是病人在受按压、触摸后的自我感觉,多在腧穴局部发生,也可循经络走向放散。结节和条索状物,须通过医生的手感识别,又称为阳性反应物。根据病变情况,结节和条索状物有大小多少的不同,且质地亦有软、硬之别。用手循经触摸,高于正常皮肤的为隆起,多属实证、热证;低于正常皮肤的为凹陷,有时局部皮肤肌肉虽无凹陷,但呈松弛状态,其意义与凹陷相同,多属虚证寒证

临床上,以压痛为常见。压痛有轻重程度的不同,主要出现在实热证时,其显著程度能反映病情的轻重。酸、胀、麻木,主要出现在虚证时,如脾虚可在脾俞穴出现酸、胀、麻木。结节和条索状物的出现,常见于脏腑气血严重失调时,为气滞血瘀所致。

对不同疾病的患者或不同的腧穴进行按诊,所得的征象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种不同的病理征象,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出现,如松弛、凹陷和酸胀并见,结节(或条索状物)和压痛并见等。脾胃中气下陷之证,常在足三里穴出现条索状物,而在胃俞穴出现凹陷、松弛和酸胀麻木;胃癌则在胃俞出现结节样反应物。从而表明病位相同,在经络穴上可出现不同征象。

病理征象常与病情轻重和疾病发展趋向有关。病情轻,压痛轻,阳性反应物少,质软;病情重,压痛重,阳性反应物多,质硬。病情好转则各种征象逐步消失,病轻、实证则消失迅速,病重、虚证则消失缓慢。病情恶化则各种征象明显加剧或增多。

经络腧穴按诊的临床方法基本同于按诊(见切诊)。临床上,尤其要着重对背俞穴募穴原穴郄穴合穴特定穴位按诊,并循经脉走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