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无菌性坏死

来自医学百科

骨坏死又称无菌性骨坏死、缺血性骨坏死,是骨组织的血供缺乏后细胞死亡并有继发修复的病理状态。

骨无菌性坏死的原因

尚不十分清楚。可分为三类:

创伤骨坏死: 体内某些骨组织血循环特殊,创伤后易发生缺血性坏死,以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后脱位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常见,肩关节脱位肱骨头月骨、腕舟状骨、距骨骨折脱位后也可发生。

②特发性骨坏死: 以股骨头多见,股骨内髁、肱骨头亦可发生。骨坏死可继发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或气压病、Gaucher病、慢性酒精中毒、镰刀细胞贫血放射线照射、慢性胰腺炎痛风等。故有人推测骨坏死与高血脂症的骨动脉栓塞骨髓高压,氮气气泡栓塞等有关。

骨软骨炎: 是否属缺血性骨坏死尚未定论,但此类疾病病理过程中有缺血性骨坏死的表现,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骨骺常见疾病有股骨头软骨炎(Legg-perthe病),跖骨头无菌坏死(Freiberg病),月骨无菌性坏死(Kienbock病),足舟骨无菌性坏死(Kohler病),肱骨头无菌性坏死(Panner病),椎体原发骨骺炎(Calve病)等。

骨无菌性坏死的诊断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Ⅰ期及Ⅱ期,仅偶有关节酸痛。Ⅲ期出现腹股沟区间歇性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侧,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有轻度肌肉萎缩。Ⅳ期则疼痛加重,尤其自坐位站立时,出现疼痛性跛行,髋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及内旋为著。Ⅴ期有严重的关节疼痛,需持拐缓行,关节活动明显受限。Ⅵ期则关节发硬,疼痛剧烈,完全不能持重。自Ⅰ期到Ⅳ期发展时间约二年。

骨骺骨软骨炎股骨头骨软骨炎为例,多见于4~8岁儿童。早期有关节肿胀、疼痛、跛行等,晚期关节活动受限。有时有髋内翻半脱位畸形

X线检查: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Ⅰ期无异常所见。Ⅱ期可见斑点状硬化。Ⅲ期示硬化、囊性变及新月征。Ⅳ期示股骨头倒锥形硬化,股骨头变形。Ⅴ期关节间隙变窄、骨增生、股骨头不对称,密度增加,坏死后有碎裂及分离。Ⅵ期则关节间隙消失,关节面不平正,骨赘增多。有时有髋内翻。

骨无菌性坏死的鉴别诊断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需与髋关节结核类风湿关节炎等鉴别。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Ⅰ期及Ⅱ期,仅偶有关节酸痛。Ⅲ期出现腹股沟区间歇性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侧,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有轻度肌肉萎缩。Ⅳ期则疼痛加重,尤其自坐位站立时,出现疼痛性跛行,髋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及内旋为著。Ⅴ期有严重的关节疼痛,需持拐缓行,关节活动明显受限。Ⅵ期则关节发硬,疼痛剧烈,完全不能持重。自Ⅰ期到Ⅳ期发展时间约二年。

骨骺骨软骨炎股骨头骨软骨炎为例,多见于4~8岁儿童。早期有关节肿胀、疼痛、跛行等,晚期关节活动受限。有时有髋内翻半脱位畸形

X线检查: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Ⅰ期无异常所见。Ⅱ期可见斑点状硬化。Ⅲ期示硬化、囊性变及新月征。Ⅳ期示股骨头倒锥形硬化,股骨头变形。Ⅴ期关节间隙变窄、骨增生、股骨头不对称,密度增加,坏死后有碎裂及分离。Ⅵ期则关节间隙消失,关节面不平正,骨赘增多。有时有髋内翻。

骨无菌性坏死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案,如早期诊断,卧床,牵引,应避免患肢负重,对症药物治疗。一般应观察半年以上,若早期没有诊断,而已出现骨塌陷者,则预后不良。Ⅱ期患者如为青壮年可考虑行坏死区钻孔减压,同时行自体松质骨移植,带血管蒂的骨移植等,也可应用电刺激或电磁场刺激以期提高骨的成活率及骨愈合速度。Ⅲ期患者如坏死区界限清楚,且位于负重区者,可行截骨术以改变负重面并矫正畸形。对Ⅳ期以上的病变,可根据不同情况行人工骨置换,全人工关节置换或关节融合术等。以改善关节功能。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