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血症”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医学百科
(以“'''儿脐血出''',病证名。出自《本草纲目》。又名'''血脐'''、'''脐血'''(umbilical blood disorder),指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1行: 第1行:
'''儿脐血出''',病证名。出自《本草纲目》。又名'''血脐'''、'''脐血'''(umbilical blood disorder),指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多因患儿脐带粗大,干缩后,所缚的结松脱而出血,一般在出生后第一星期,脐带脱落的前后出现。如出血无其他症状者,重新结扎脐带。或因胎热内盛,迫血妄行所致,治宜凉血止血,用十灰散<ref>儿脐血出——中医术语 http://www.med66.com/new/42a203a2010/2010611zhangz202539.shtml</ref>。
+
'''儿脐血出''',病证名。出自《[[本草纲目]]》。又名'''血脐'''、'''脐血'''(umbilical blood disorder),指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多因患儿[[脐带]]粗大,干缩后,所缚的结松脱而出血,一般在出生后第一星期,脐带脱落的前后出现。如出血无其他症状者,重新结扎[[脐带]]。或因胎热内盛,迫血妄行所致,治宜凉血止血,用[[十灰散]]<ref>儿脐血出——中医术语 http://www.med66.com/new/42a203a2010/2010611zhangz202539.shtml</ref>。
  
 
常见于新生儿,以脐部渗血、出血的为主要。
 
常见于新生儿,以脐部渗血、出血的为主要。
  
西医学称脐带出血,若脐血与全身血液疾病有关,则病情较重。
+
西医学称脐带出血,若脐血与全身[[血液]]疾病有关,则病情较重。
  
 
== 病因病机 ==
 
== 病因病机 ==
  
古代医籍对脐部疾患记载甚多,认为脐湿、脐疮、脐血发病与接生断脐不当有密切关系。
+
古代医籍对脐部疾患记载甚多,认为[[脐湿]]、[[脐疮]]、[[脐血]]发病与接生断脐不当有密切关系。
  
 
导致脐血的病因可为断脐结扎失宜所致,亦有因胎热内盛或中气不足所致。
 
导致脐血的病因可为断脐结扎失宜所致,亦有因胎热内盛或中气不足所致。
第13行: 第13行:
 
断脐时,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渗于外;结扎过紧,伤及血脉,亦可致血渗于外。
 
断脐时,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渗于外;结扎过紧,伤及血脉,亦可致血渗于外。
  
因胎热内盛,迫血妄行,气不摄血,以致断脐不久,血从脐溢。部分患儿先天禀赋不足,中气虚弱,脾不统血,亦可致脐血不止。
+
因胎热内盛,[[迫血妄行]],[[气不摄血]],以致断脐不久,血从脐溢。部分患儿先天禀赋不足,[[中气]]虚弱,[[脾不统血]],亦可致脐血不止。
  
 
== 辨证论治 ==
 
== 辨证论治 ==
第19行: 第19行:
 
对脐血一病应辨轻证、重证。
 
对脐血一病应辨轻证、重证。
  
轻证一般出血量少,患儿精神,吮乳俱佳,无明显全身不适症状;重证则出血量较多,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而同时出现吐血、便血。
+
轻证一般出血量少,患儿精神,吮乳俱佳,无明显全身不适症状;重证则出血量较多,[[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而同时出现[[吐血]]、[[便血]]。
  
 
== 证候 ==
 
== 证候 ==
  
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或见发热、面赤唇焦、舌红口干,甚则吐衄、便血、肌肤紫斑。或见精神萎靡、手足欠温、舌淡苔薄、指纹淡。
+
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或见[[发热]]、面赤唇焦、舌红口干,甚则吐衄、[[便血]]、肌肤紫斑。或见精神萎靡、手足欠温、舌淡苔薄、指纹淡。
  
 
== 分析 ==
 
== 分析 ==
  
断脐后,如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溢外出,啼哭时出血加重,静止时稍止。如胎热内蕴,逼血妄行,血循脐带创U外溢,可见脐血鲜红渗泄。脾虚气不摄血,可见脐血色淡,缓渗不止。
+
断脐后,如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溢外出,啼哭时出血加重,静止时稍止。如胎热内蕴,逼血妄行,血循脐带创口外溢,可见脐血鲜红渗泄。[[脾虚]][[气不摄血]],可见脐血色淡,缓渗不止。
  
 
== 治法 ==
 
== 治法 ==
第35行: 第35行:
 
因脐带结扎失宜所致,应重新结扎。
 
因脐带结扎失宜所致,应重新结扎。
  
因胎热内蕴,迫血妄行,宜凉血止血。
+
因胎热内蕴,[[迫血妄行]],宜凉血止血。
  
气不摄血者,益气摄血。
+
[[气不摄血]]者,[[益气]]摄血。
  
 
== 方药 ==
 
== 方药 ==
  
胎热内盛者用茜根散(《景岳全书》) 。常用药:水牛角、生地、丹皮清热凉血,赤芍;紫草、仙鹤草活血止血。
+
胎热内盛者用[[茜根散]](《[[景岳全书]]》) 。常用药:[[水牛角]]、[[生地]]、[[丹皮]]清热凉血,[[赤芍]]、[[紫草]]、[[仙鹤草]]活血止血。
  
气不摄血者用归脾汤(《正体类要》)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大枣、当归、血余炭、藕节炭。
+
气不摄血者用[[归脾汤]](《[[正体类要]]》)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大枣]]、[[当归]]、[[血余炭]]、[[藕节]]炭。
  
尿血加大蓟、小蓟;便血加槐花、地榆;形寒肢冷加炮姜炭。
+
尿血加[[大蓟]]、[[小蓟]];便血加[[槐花]]、[[地榆]];形寒肢冷加[[炮姜]]炭。
  
 
== 其他方法 ==
 
== 其他方法 ==
第51行: 第51行:
 
=== 方法一 ===
 
=== 方法一 ===
  
穴位:脐中
+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田三七30克,地榆、小蓟、茜草根各5克,研细末(此方原名止血粉)装瓶备用。用时取0.3克撒于脐中,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绷带包扎固定。每天1次。
+
操作方法:取[[田三七]]30克,[[地榆]]、[[小蓟]]、[[茜草根]]各5克,研细末(此方原名止血粉)装瓶备用。用时取0.3克撒于[[脐中]],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绷带包扎固定。每天1次。
  
 
=== 方法二 ===
 
=== 方法二 ===
  
穴位:脐中
+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枯矾、艾叶灰各等份,研细末,撒于脐中,用消毒纱布覆盖,绷带包扎固定。每天1次<ref>脐血 http://www.21nx.com/jkw/zybk/1/1/34/z-15283.htm</ref>。
+
操作方法:取[[枯矾]]、[[艾叶]]灰各等份,研细末,撒于[[脐中]],用消毒纱布覆盖,绷带包扎固定。每天1次<ref>脐血 http://www.21nx.com/jkw/zybk/1/1/34/z-15283.htm</ref>。
  
 
== 中成药剂 ==
 
== 中成药剂 ==
  
云南白药  每服0.5g,1日2次。用于脐血。
+
[[云南白药]]: 每服0.5g,1日2次。用于脐血。
  
三七片  每服1-2片,1日2次。用于脐血。
+
[[三七片]]: 每服1-2片,1日2次。用于脐血。
  
 
== 预防 ==
 
== 预防 ==
第73行: 第73行:
 
== 护理 ==
 
== 护理 ==
  
换药时要注意局部的消毒,若有干痂形成,切不可强剥,以免发生出血和伤及肉芽。
+
换药时要注意局部的[[消毒]],若有干痂形成,切不可强剥,以免发生出血和伤及肉芽。
  
 
== 相关 ==
 
== 相关 ==
  
《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卷之上》:“生下忽然肿胀,脐间血水淋漓。断脐将息大失宜,客水邪风侵入。外用枯矾粘贴,速令干燥为奇。”
+
《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卷之上》:“生下忽然肿胀,脐间血水淋漓。断脐将息大失宜,客水邪风侵入。外用[[枯矾]]粘贴,速令干燥为奇。”
  
 
== 参考资料 ==
 
== 参考资料 ==

2014年12月11日 (四) 11:48的版本

儿脐血出,病证名。出自《本草纲目》。又名血脐脐血(umbilical blood disorder),指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多因患儿脐带粗大,干缩后,所缚的结松脱而出血,一般在出生后第一星期,脐带脱落的前后出现。如出血无其他症状者,重新结扎脐带。或因胎热内盛,迫血妄行所致,治宜凉血止血,用十灰散[1]

常见于新生儿,以脐部渗血、出血的为主要。

西医学称脐带出血,若脐血与全身血液疾病有关,则病情较重。

病因病机

古代医籍对脐部疾患记载甚多,认为脐湿脐疮脐血发病与接生断脐不当有密切关系。

导致脐血的病因可为断脐结扎失宜所致,亦有因胎热内盛或中气不足所致。

断脐时,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渗于外;结扎过紧,伤及血脉,亦可致血渗于外。

因胎热内盛,迫血妄行气不摄血,以致断脐不久,血从脐溢。部分患儿先天禀赋不足,中气虚弱,脾不统血,亦可致脐血不止。

辨证论治

对脐血一病应辨轻证、重证。

轻证一般出血量少,患儿精神,吮乳俱佳,无明显全身不适症状;重证则出血量较多,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而同时出现吐血便血

证候

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或见发热、面赤唇焦、舌红口干,甚则吐衄、便血、肌肤紫斑。或见精神萎靡、手足欠温、舌淡苔薄、指纹淡。

分析

断脐后,如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溢外出,啼哭时出血加重,静止时稍止。如胎热内蕴,逼血妄行,血循脐带创口外溢,可见脐血鲜红渗泄。脾虚气不摄血,可见脐血色淡,缓渗不止。

治法

治疗脐血应分清原因,不能见血止血。

因脐带结扎失宜所致,应重新结扎。

因胎热内蕴,迫血妄行,宜凉血止血。

气不摄血者,益气摄血。

方药

胎热内盛者用茜根散(《景岳全书》) 。常用药:水牛角生地丹皮清热凉血,赤芍紫草仙鹤草活血止血。

气不摄血者用归脾汤(《正体类要》)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大枣当归血余炭藕节炭。

尿血加大蓟小蓟;便血加槐花地榆;形寒肢冷加炮姜炭。

其他方法

方法一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田三七30克,地榆小蓟茜草根各5克,研细末(此方原名止血粉)装瓶备用。用时取0.3克撒于脐中,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绷带包扎固定。每天1次。

方法二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枯矾艾叶灰各等份,研细末,撒于脐中,用消毒纱布覆盖,绷带包扎固定。每天1次[2]

中成药剂

云南白药: 每服0.5g,1日2次。用于脐血。

三七片: 每服1-2片,1日2次。用于脐血。

预防

新生儿断脐后,应注意脐部残端的保护,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渍,保持清洁干燥。脐部残端让其自然脱落。保持内衣和尿布的清洁、干燥、柔软,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护理

换药时要注意局部的消毒,若有干痂形成,切不可强剥,以免发生出血和伤及肉芽。

相关

《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卷之上》:“生下忽然肿胀,脐间血水淋漓。断脐将息大失宜,客水邪风侵入。外用枯矾粘贴,速令干燥为奇。”

参考资料

中医儿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