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

来自医学百科
The printable version is no longer supported and may have rendering errors. Please update your browser bookmarks and please use the default browser print function instead.

小儿推拿(massage for child diseases),以其特有的穴位、手法,诊断、防治小儿疾病的推拿方法,又称小儿按摩

简史

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婴儿瘛》最早记载了用推拿治疗小儿疾病。晋代葛洪捏脊疗法。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首次提出把膏摩列入小儿保健方法。明以前,小儿推拿是以膏摩为主要手段。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得到空前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小儿推拿体系。除在民间广为流传外,也为专业儿科医生所采用,并有大量小儿推拿专著问世。明代《保婴神术.按摩经》附于《针灸大成》卷末,是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和小儿推拿专著,首创小儿推拿八法“掐、揉、按、摩、推、运、搓、摇”及30多种复式手法和40多种手法特定穴。另有明代龚天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周子蒿《小儿推拿秘诀》。这三书详述小儿推拿穴位、手法、证治,基本上奠定了小儿推拿体系。清代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内容详尽,有方有法,诊断重望、闻,结合主病介绍穴位,并有手法图解,是当时最完备的小儿推拿专著。其他影响较大的专著有清代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和钱怀村的《小儿推拿直录》等。

特点

小儿推拿是由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来决定的。小儿脏腑柔弱,血气未充,经脉未盛,精气不足,故中医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小儿发育迅速,生长快,需求量大,则常见“阴之不足,阳之有余”,有“纯阳之体”一说。阳为热,故发病多易化热。小儿机体脆弱,抗病能力弱,且冷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故临床上以肺、脾二脏易于受病,寒热虚实转化快。但小儿活力充沛,组织再生和修补力强,病因单纯,所以治疗及时,亦可较快恢复。诊断上重望诊,因小儿不能表达或表达能力差,问诊多为间接性而不甚准确,切诊可因小儿易于哭闹而影响气血等。以五色主病五官辨病重望面色、目、耳、唇、齿、鼻、舌、头、发、指纹及按腹、肢体等,以察病位及轻重缓急,辨证论治。临床上小儿以外感、内伤饮食多见,故治疗以解表清热消食化滞为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兼顾脾胃。治疗手法以轻快柔和,平稳着实为总的要求。临床运用时,操作应为手法和穴位名的结合。如清肺经是在环指末节螺纹面的肺经穴上,由指尖向指根用直推法。具体手法与成人手法不同,如推法虽与成人推法名同,但操作不同,有旋推和直推等。且手法必用介质,以起润滑、增效和护肤的作用。手法次数每穴在100~500次之间。

适应证

小儿推拿的适应范围甚广,除不能推拿疮疡外伤部位以及急性病危重期不宜单独使用外,其他各种疾病都可采用。特别对高烧昏迷、服药困难的患儿,运用推拿疗法配合其他治疗更为适宜。常用推拿治疗的病症婴儿腹泻呕吐腹痛疳积便秘脱肛肠套叠感冒发热咳嗽哮喘百日咳惊风遗尿小儿肌性斜颈佝偻病夜啼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此外,还可用于小儿保健。

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种类较多,有些和成人手法相似,有些则名同而操作不同,亦有专用于小儿的,如运法。一般来说,推法、揉法次数较多,摩法时间较长,掐法则以重、快、次数少为佳,且掐后多用揉法,以缓解疼痛刺激。常用手法如下:

①推法。在小儿推拿中主要采用指推法,以指着力于治疗部位,依一定方向推动。施术时宜用介质,推动时要有节奏,频率约每分钟200~300次,用力宜柔和均匀,始终如一。临床常用的指推法有直推法、旋推法和合分推法。直推法是以拇指桡侧或指腹,或食、中二指指腹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旋推法是用拇指指腹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合分推法是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腹,或食、中二指指腹,自经穴向两旁分向推动,或作“∧”形推动,称为推分,又称分法;如从经穴两端向中间推动,称合推法,又称合法。推法有行气活血、补虚益损、驱邪散风等功效。在经穴上,推动方向与补泻有关,一般直推多泻,旋推多补;直推迎经气为泻,随经气为补;分推行气消积,合推益气养血

②揉法。以手吸定于经穴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施术用力轻柔均匀,手始终不离接触的皮肤,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的揉动而滑动,切勿在皮肤上摩擦,频率约每分钟200~300次。揉法又有指揉法、鱼际揉法和掌根揉法。指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指端做揉法,适用于穴位或狭小的部位。鱼际揉法是用大鱼际旋揉,适宜较宽阔的部位,如四肢。掌根揉法是用手掌根部揉动,适宜宽阔厚软部位,如腰腹、臀部等。揉法有行气止痛健脾和中、活血散积等功能。

③按法。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经穴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指按多用于四肢、腧穴,掌按多用于胸腹。临床应用常与揉法配合使用,称按揉法。按法与成人推拿无大差别,只是按时用力宜小而轻。

④摩法。以手掌或食、中、无名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前臂带动手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摩擦。指摩多用于头面,掌摩多用于胸腹部。操作要轻柔,使手在皮肤上运动,速度均匀协调,压力大小适当,频率约每分钟120~160次,摩后局部皮肤发热。摩法有宣通散结、温中祛寒等功效。

⑤掐法。用指甲重刺穴位的手法。是强刺激手法。掐时要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临床上常与揉法配合使用,称掐揉法。掐法有醒脑提神之功效,如昏迷用指掐人中穴

捏法。以指捏提肌肤的手法。用力大小要适宜,捏拿太紧不仅患儿不能耐受,且不易向前捻动推进。提捏皮肤不宜太少,且不可拧转。捻动向前需作直线前进,不可歪斜。临床常用的捏法有三指捏、二指捏法。三指捏是用拇指桡侧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二指捏是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捏皮肤,交替捻动向前。捏法有健脾养胃、除积散结、行气活血等功能。

⑦运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穴位上作弧形或环形推动。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频率一般每分钟80~120次为宜。运法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能。

小儿推拿中其他手法,如滚、拿、摇、搓等均与成人推拿相同。

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总结出来的具有特异疗效的推拿穴位。它与十四经(参见奇经八脉)中的特定穴位不同,十四经特定穴位是根据穴位在经络中部位和性能而命名的。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在体表呈点状、面状或线(带)状,分布以手掌居多,即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这种分布特点,给操作带来方便。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中的某些穴位,虽与十四经穴有些穴位名称相同,但部位和功效却不一样。如天柱穴,在十四经穴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哑门穴旁约1.3寸;在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中 却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沿颈椎棘突形成的一条直线。一个是点,一个是线,形态、部位均不同,功效也就不同。常用小儿推拿特定穴见下表。

注意事项

①操作时要轻重适宜,用力均匀,选穴准确,一般不用强刺激。②掐、拿等强刺激的手法应放在最后进行。③一般每穴行300~500次,年龄小者30~50次。④操作时间:初生儿在3分钟以内;6个月内用1~4分钟;1岁以内用5分钟以内;3岁以内儿童3~7分钟。⑤必用介质,多用滑石粉、葱姜水及麻油等,以增效、润滑皮肤。⑥进食后30分钟左右施术,术毕30分钟方可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