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109.102讨论2014年1月26日 (日) 00:41的版本 (以“痹证 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痹证

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痹证初起,不难获愈,晚期病程缠绵。

《内经》对痹证的病因、证候分类、以及转归与预后等已有明确的认识。后世医家论述较多,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汉唐时期即已积累了大量治疗痹证的有效方剂。明清时期对痹证的病机辨证治则以及方

药的选择、配伍等均有发展,使痹证的辨证论治渐趋完整。痹证作为症状可见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以及骨质增生疾病,其他如布氏杆菌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结节

红斑结节性脉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等也可见到痹证证候。

病因病机

痹证的发生,主要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痹证起病一般不明显。疼痛呈游走性或有定处,有的为刺痛、或麻木、或肿胀。但部分患者起病有发热、□出、口渴、咽红痛、全身不适等症,继之出现关节症状。本病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在肢体皮肤经络。久病多属正虚邪恋,或虚实夹杂,病位则深入筋骨或脏腑。临床上可出现瘀血痰浊阻痹;气血亏虚;或复感于邪,脏腑损伤等病理变化。

  

痹证发病原因:

正虚,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地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内因正虚。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三个面:

1.禀赋不足

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中药因素,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劳役过度

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

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

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遗害。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呼气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3.大病、久病、或产后

正虚作为引发痹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成因不外上述3个面,另外饮食失调、外伤亦可以引起正虚,上述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绝然分开。

邪侵

(1)季节气候异常

季节气候异常是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者不及,或者非其事儿有其气,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聚,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此时“六气”即成“六淫”而致弊。从临床上来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往往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者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2)居外环境欠佳

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证。

(3)器具调摄不慎

导致邪侵依法痹证的第三个原因是起居不慎。既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辨治 

依据病因以及病邪的偏盛,痹证一般分为风寒湿痹热痹两大类。辨证时,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和热痹的不同。热痹(风湿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但局部无红肿灼热,喜暖畏寒;对风寒湿痹又应区别风寒湿偏盛的不同。风邪偏盛,则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风痹行痹);寒邪偏盛,则痛有定处,疼痛剧烈为寒痹(痛痹);湿邪偏盛,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为湿痹(着痹)。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虚胖体型,属风寒湿痹。阴精不足者,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此外,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证候。痹为闭阻不通之意,故治则以宣通为主,气血流通,营卫复常,则痹证可逐渐痊愈。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等疗法,均有一定效果。

风痹 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宜寒热并用,方用桂枝芍药汤加减。

寒痹 寒气偏盛,入于筋骨,肢体关节为主要疼痛部位。证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加减。

湿痹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证见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减。

热痹 风、寒、湿痹后期化热伤阴,高热、久热不解而形成。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

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若热痹化火伤津,可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更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方用犀角散。

痹证迁延不愈,多呈正虚邪恋,虚实夹杂证候。

①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日久,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出现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疼痛时轻时重,舌质紫,苔白腻,脉细涩等症。治宜化痰祛瘀、搜风通络,方用桃红饮加减。

②痹证日久不愈而气血耗伤,为气血虚痹。证见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自□,肌肉瘦削,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濡弱或细数。治宜调补气血为主,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

③痹证日久不愈,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形成脏腑痹。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如证见心悸气短,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舌质淡,脉虚数或结代。治宜益气养心温阳复脉,方用炙甘草汤加减。

痹证初起,正气尚未大虚,病位较浅,不难痊愈。但病邪深入,由经络、肌腠而渐至血脉、筋骨,出现关节畸形,甚至损及内脏,引起心痹者,病程缠绵,预后不良。加强体质锻炼,避免居住在潮湿环境,注意冷暖,对预防痹证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痹证治疗的辨证论治

风寒湿痹型【证见】 肌肉关节疼痛酸麻,或有肿胀,遇阴雨寒冷则疼痛加剧,得热痛减,口淡不欲饮或喜热饮。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

1.主方蠲痹汤(程钟龄《医学心悟》)

处方:羌活独活秦艽各12克,海风藤30克,桂枝、当归各10克,川芎6克,威灵仙白芍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风胜者,加防风,白芷各10克。湿胜者,加防己12克,薏苡仁20克,萆薢15克。寒胜者,加川乌头、熟附子各10克,细辛3克。

2.中成药

(1)追风透骨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腰椎痹痛丸,每次丸,每日3次。

(3)风湿药丸,每次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1)除痹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桂枝、羌活、独活各9克,川芎lO克,虎杖寻骨风木瓜白花蛇、防风各12克。水煎服。

(2)桂枝活络汤(赖天松等《Il缶床奇效新方》)

处方:桂枝、赤芍各15克,白芍、丹参各30克,乳香、没药、炒穿山甲各10克,当归12克,蜈蚣2条,秦艽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风湿热痹型【证见】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

1.主方宣痹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连翘15克,滑石、薏苡仁各30克,栀子12克,忍冬藤30克,赤小豆20克,蚕砂10克,龙胆草12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地肤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火伤阴者,加生地黄20克,玄参麦冬各15克。

2.单方验方

(1)四物四藤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黄、鸡血藤、海风藤、宽筋藤桑寄生络石藤各15克,独活、地龙各6克。水煎服。

(2)葛根银花藤合剂(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葛根60克,忍冬藤45克,丝瓜络15克,路路通12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剂。

痰瘀痹阻型【证见】 痹证日久,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

【治法】 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方药】

1.主方桃红饮(林骊琴《类证治裁》)加味

处方:当归尾12克,川芎9克,桃仁、红花各10克,威灵仙15克,穿山甲20克,地龙、土鳖虫各9克,白芥子胆南星各10克,乌梢蛇露蜂房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小活络丸,每次丸,每日2次。

(2)活络止痛丸,每次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治痹活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木瓜、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茯苓12克,桃仁、红花、川芎、蜂房、桂枝各6克,丹参9克。水煎服。

久痹正虚型【证见】 骨节疼痛,时轻时重,腰膝软痛,形瘦无力。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 养血益气,培补肝肾

【方药】

1.主方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独活、秦艽、当归、桂枝各12克,桑寄生20克,川芎、熟地黄、白芍、茯苓、续断党参牛膝各15克,狗脊杜仲18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久痹内舍于心,可选用炙甘草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2.中成药

(1)舒筋健腰丸,每次5克,每日3次。

(2)壮腰关节止痛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温肾止痛丹(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附子12克,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黄芪、熟地黄、当归、赤芍、白芍、怀牛膝各15克,川芎9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2)龙蛇散(周长勤《广西中医药》1985.3)

处方:地龙、白花蛇各150克,土鳖虫、蜈蚣、僵蚕全蝎蜣螂各30克,穿山甲20克。共研干为细末,分成20包,每日l包,分2次冲服。

痹证治疗的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威灵仙60克研末,葱白30克捣烂,用醋适量共调成糊状,外敷贴于痛处。

(2)丝瓜络30克,地龙20克,莱菔子12克,共捣烂,外敷痛处。

(3)乳香、没药各10克,地骨皮15克,车前草20克,共捣烂,用白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

(4)鲜威灵仙500克,松树针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热敷痛处,每日1次,每次小时。

(5)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6)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细末,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

2.针灸疗法 按不同部位,关节选择相应穴位,也可选阿是穴

肩部:肩髑,肩髎,肩贞肩前、肩后。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天泽。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中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者,加隔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足三里、商丘。热痹者,加大椎、曲池。

操作:行痹、热痹者,用毫针泻法浅刺,并可用皮肤针叩刺。痛痹者,多灸,深刺留针,可兼用隔姜灸。着痹者,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罐法。

3.饮食疗法

(1)胡椒根煲蛇肉:胡椒根50克,蛇肉250克,共煲汤服食。适用于风寒湿痹。

(2)老桑枝煲鸡:老桑枝100克,母鸡1只(去毛及内脏),加适量清水共煲汤,盐调味饮汤食鸡。适用于风湿热湿。

(3)千斤拔杜仲煲猪尾:千反拔、狗脊各30克,猪尾1条,加清水适量共煲汤,饮汤吃肉。适用于久痹肝肾亏虚。

4.预防调护

注意防寒、防潮,避免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汗出勿当风,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入水洗浴等。 患者应加强个体调摄,如房事有节、饮食有常、劳逸结合、起居作息规律化等。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 患者对寒凉之品不宜多食,如雪条、竹笋、通菜等。

药酒治疗痹证

1.寻骨风酒 验方

【配方】 寻骨风200克,酒750克。

【制法】 将上药粗碎,用酒浸7日后开口,去渣备用。

【功效】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

【用法】 每次空腹温饮10-15毫升,每日3次。

2.茵芋浸酒方 《圣济总录》

【配方】 茵芋(去粗茎)、萆薢、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狗脊(去毛)、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牛膝(去苗酒浸切焙)、石斛(去根)、生姜各一两半。

【制法】 上九味,口父咀,以生绢袋贮,以酒一斗,浸经三两宿。

【功效】 风寒湿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不可忍。

【用法】 每服一盏或二盏温服,服尽酒一半,更添新酒浸之。觉药味淡,即再合。

【说明】 《御药院方》同上。

3.白花蛇酒 《本草纲目》

【配方】 白花蛇一条。

【制法】 上用袋盛,同曲置于缸底,糯饭盖之,三七日,取酒饮。

【功效】 诸风,顽痹瘫缓,挛急疼痛,恶疮疥癞。

【主治】 饮用。

【说明】 本方见《本草纲目》卷二十五附诸药酒条下。

4.牛膝附子酒 《圣济总录》

【配方】 牛膝、秦艽、天冬各15克,薏苡仁、独活、细辛(炙)、制附子、巴戟天各10克,五加皮15克,肉桂10克,杜仲15克,石楠叶10克,清酒1公斤。

【制法】 将上药共捣细,用酒浸于瓶中,冬十日,春七日,秋五日,夏三日后,去渣备用。

【功效】 手臂麻木不仁,腰膝酸痛,行步脚弱,屈伸挛急,四肢不温及阳痿便溏肌肉酸痛

【用法】 每次服15毫升,渐加至25毫升,每日早、中、晚各1次。

5.乌麻浸酒 《普济方》

【配方】 乌麻(即黑脂麻)五升。

【制法】 取上味,熬碎之,酒一升浸一宿。

【功效】 手脚酸痛兼微肿。

【用法】 随多少饮之。

6.补肾地黄酒(二) 《永乐大典》

【配方】 生地黄(切)一升,大豆(熬之)二升,生牛蒡根(切)一升。

【制法】 上以绢袋盛之,以酒二斗浸之五六日。

【功效】 人久风湿痹,筋挛骨痛,润皮毛,溢气力,补虚止毒,除面皯。

【用法】 任性空心温服三二盏,恒作之尤佳。

【说明】 《永乐大典》谓本方出《山居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