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
肺癌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其中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在病因学、种系发生学、组织病理学和临床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小细胞肺癌(SCLC)在肺癌中所占的比例约20~25%,据近年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该类型已有下降的趋势。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预后最差,治疗是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放疗手术中医中药免疫治疗。局限期病人以化疗和放疗为主,广泛期病人以化疗为主。
病因及生理病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SCLC由肺Kulchitsky细胞恶变而来,WHO将其又分为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三种。该病男性多发于女性;发病部位以大支气管(中心型)居多。
临床特点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肿瘤细胞倍增时间短,进展快,常伴内分泌异常或类癌综合征;由于患者早期即发生血行转移且对放化疗敏感,故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应以全身化疗为主,联合放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综合治疗系治疗小细胞肺癌成功的关键。放疗及化疗对于SCLC较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具有较高疗效。毫无疑问,放疗及化疗对于SCLC较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具有较高疗效。对于接受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的广泛期SCLC患者,其中位生存时间为8-10月;2年生存率约为10%-15%。尽管SCLC化疗的有效率较高,但对于广泛期SCLC患者,从化疗耐药开始至患者死亡的中位时间仍不满意。对于局限期 SCLC患者在诱导化放疗后仍有75%-80%出现复发,故二线治疗是治疗SCLC的瓶颈及重点。
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美国NCCN指南,对于SCLC的一线化疗方案包括
(1)局限期EP方案(DDP/VP-16)、CE方案(CBP/VP-16),同时联合放疗。国内常采用上述方案且取得较好的疗效。
(2)广泛期除EP、CE方案外,DDP/CPT-11方案亦可采纳。二线化疗方案应首选临床新药试验;如肿瘤在3个月内复发且体质较好者,可考虑应用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健择(吉西他滨)及异环磷酰胺等;如肿瘤复发超过3个月以上,则可考虑应用拓扑替康、依立替康、CAV方案(CTX/ADM/VCR)、健择、紫杉醇、口服VP-16或诺维本等;肿瘤复发超过6个月以上者,仍可维持一线治疗方案。
国外一些肺癌协作组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所有小细胞肺癌患者均先给予术前诱导化疗,对诱导化疗有效者再行手术治疗,术后再补充化疗和胸部放疗。术前诱导化疗2到4周不等,共化疗有效率均在88%以上。术前诱导化疗有效的患者中60%-70%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80%以上可获得根治性切除。
术前诱导化疗治疗能提高小细胞肺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已被大量临床试验所证实。术后生存率与其TNM分期有密切关系。1期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70%,2、3期患者综合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20-33个月,5年生存率亦可达20%-30%。样前诱导化疗后能获长期生存者多为可行根治性肺叶切除患者,而秀导化疗后仍需行全肺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一般在10%以下。
有关手术后如何继续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问题,目前无统一标准。一般公认原则是除手术切除标本已无肿瘤细胞残存,又找不到远处转移者,其余病例均应根据术后病理分期不同,采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不能手术的以多学科综合治疗。
新治疗手段[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打破传统,小细胞肺癌治疗有新方法。但这个方法目前还未非常成熟。需要进一步发展,下面做简单介绍。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未分化癌症,不适应做手术。对化疗十分敏感,但化疗却是双刃剑,患者难受力不够,后期存活率也不高,生活质量也不好。所以现在医学上通常使用生物免疫疗法对小细胞肺癌进行抑制和根除,目前比较成熟的肿瘤生物治疗当属DC-CIK自体细胞免疫疗法,此技术也是唯一一种得到卫生部许可的生物治疗方法。
生物免疫治疗是优于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最新肿瘤治疗技术,是通过生物技术在高标准的实验室内培养出可杀伤肿瘤的自体免疫细胞,回输体内,直接杀伤癌细胞的治疗方法。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DC-CIK生物免疫治疗主要是调动人体的天然抗癌能力,恢复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DC和CIK是肿瘤生物治疗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DC(树突状细胞)具有识别抗原、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功能,类似于计算机的查毒系统;CIK(细胞因子活化杀伤细胞)具有通过发挥自身细胞毒性和分泌细胞因子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和杀毒软件的功能相同。两者相结合,就是一套完整的防火墙,将人体内肆意扩散的癌细胞一一查杀。而且生物疗法最大的好处就是通过提取人体的细胞,进行体外培植,增加细胞抗癌活性之后,大量回注患体,因为是自体细胞的缘故,毒副作用小,且效果卓越。
延长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生物免疫治疗是优于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最新肿瘤治疗技术,是通过生物技术在高标准的实验室内培养出可杀伤肿瘤的自体免疫细胞,回输体内,直接杀伤癌细胞的治疗方法。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dc-cik生物免疫治疗主要是调动人体的天然抗癌能力,恢复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参考文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孙燕.内科肿瘤手册
- 部分观点来自专业医学网站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