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学名:Escherichia coli,简写E. coli))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主要和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于大肠内。是一种两端钝圆、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除某些菌型能引起腹泻外,一般不致病,能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 对人体有益。
大肠杆菌是肠杆菌科的一员,经常作为细菌的模式生物广泛用于科学研究。
每个人每天平均从粪便中排出1011到1013个大肠杆菌。各种粪便细菌和类似的生活在土壤或植物降解物中的细菌(最常见的是产气肠杆菌)一起被归为“大肠菌群”。技术上,大肠菌群被定义为所有好氧或兼性好氧。
致病[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肠杆菌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
- 当细菌离开肠道进入泌尿道可以导致感染,由于性交会导致细菌进入膀胱,有时被称作“蜜月膀胱炎”。尿路感染尽管对女性更为普遍,但两性都可能发生。老年中发病男女比例大体相同。因为细菌总是通过尿道进入泌尿系统,厕所的不卫生会升高感染机率,但其它因素也很重要(如女性怀孕,男性前列腺肥大),还有一些原因不明。
- 当细菌由于如溃疡等导致的穿孔进入腹腔,通常会导致致命性的腹膜炎感染)。然而,大肠杆菌对一些抗生素,如链霉素非常敏感,一般情况抗生素能够有效治疗。
大肠杆菌的某些株具有毒性(其中一些类似导致痢疾的毒素),可以导致食物中毒,这通常是因为使用了被污染的肉类(通常是屠宰过程或储藏贩卖过程中的污染所致)。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表示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 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以相差很多,尤其对儿童、老人和免疫缺失病人可以是致命的,但通常是温和的。大肠杆菌的内毒素可能对热稳定或不稳定。后者的结构和功能与霍乱毒素相当接近,全毒素包含一个A亚基和五个B亚基。B亚基起黏附作用,使毒素进入肠道细胞,而A亚基断裂出来,使得细胞脱水引起腹泻。
分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
大肠杆菌O157:H7[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肠杆菌O157:H7血清型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自1982年在美国首先发现以来,包括中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报道,且日见增加。日本近年来因食物污染该菌导致的数起大暴发,格外引人注目。在美国和加拿大通常分离的肠道致病菌中,目前它已排在第二或第三位。大肠杆菌O157:H7引起肠出血性腹泻,约2%~7%的病人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儿童与老人最容易出现后一种情况。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污染饮水、食品、娱乐水体引起疾病暴发流行,病情严重者,可危急生命。
抵抗力[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肠杆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生物学应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肠杆菌是现代生物学中研究最多的一种细菌,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其基因组序列已全部测出。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大肠杆菌得出的结论可用于其它生物的研究。此外,在生物工程中,大肠杆菌被广泛用于基因复制和表达的宿主。
食品卫生[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水净化和污水处理领域,因大肠杆菌在粪便中数量极多,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