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与化学损伤/化学武器战斗效能

来自医学百科

化学武器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的发展已趋于多样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并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手段之一,能适用于各类战争、不同战斗的各种时机和场合,其战斗效能与敌方使用目的和袭击方式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杀伤性化学袭击

企图使50%以上人员失去战斗力而进行的化学袭击。如沙林弹,在进攻、防御、退却等各种战斗中都可用来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在30秒到1分钟的袭击时间内造成半数致死以上的浓度。此种袭击方法,可使无防护中防护条件差、训练水平低的部队,在短时间内发生大批中毒伤员;使作战双方兵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迅速改变作战态势,影响作战进程。   

(二)迟滞性化学袭击

削弱对方有生力量(能使20%人员失去战斗力)、妨碍对方机动、阻止与限制对方利用地形、桥梁、道路和装备时采用此种袭击方式。此种袭击通常用VX、芥子气、路易氏剂、微粉状CS及植物杀伤剂造成地面长期染毒。袭击的时间美军规定为10~15分钟,原苏军规定为3~5分钟。首次布毒以后,常根据气象及地形条件进行补充射击,以保持既定的染毒密度。

在现代战争中,机动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大。因此,为了阻碍或迟滞对方机动,车站、码头、桥梁、渡口、隘路、交通枢纽及重要干线等都可能成为敌持久性毒剂袭击的目标。其中,化学武器对空军基地和机场地勤人员危害很大。防护状态下地勤人员易于疲劳、工作效能下降、飞机不能准时维修和起飞,从而影响飞机出航能力。

(三)扰乱性化学袭击

为扰乱、疲惫对方常采用此种袭击方式。即在发射普通弹的同时,配合发射少量速效性毒剂弹,迫使对方人员采取防护措施,以妨碍其正常行动,削弱战斗力。

敌人还可能乘有利风向进行毒烟攻击,迫使对方人员长时间佩戴面具,疲惫有生力量;或使无防护人员离开隐蔽工事,扰乱战斗队形,以利于使用其它火力进行杀伤。

在扰乱性袭击情况下,人员穿着防护器材,视力、听力、耐力均受到影响,动作的准确性和快速性下降和减退;面具的眼框使视野缩小,镜片有时模糊不清,视物变形,妨碍观察(测);声音失真,通信效率降低,信号传递准确性受到影响,通信距离缩短2/3。穿着皮肤防护器材时,感觉迟钝,灵敏度下降,妨碍操作。长期穿着防护器材体力消耗增加、易于疲劳,在高温、活动量大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中暑

化学战剂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威胁,产生精神和心理影响,增加心理恐惧、瓦解士气。在战场上军队因遭化学武器袭击而惊慌失措、一片混乱、溃不成军的事例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