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gangliosidosis)为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神经节苷脂水解代谢中不同酶的缺乏引起不同物质在神经组织中的沉积而致病。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发病原因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gangliosidosis)为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
神经节苷脂水解代谢中不同酶的缺乏引起不同物质在神经组织中的沉积而致病。神经节苷脂为脑酰胺与一个低聚糖(oligosaccharide)分子和涎酸(sialic acid)结合而组成的葡萄糖脂,分布于神经组织的神经细胞膜上。
酸性β-半乳糖苷酶的原发性缺乏引起上述分解过程的第一步不能进行和单涎脑酰胺四己糖苷在神经元中的沉积,产生婴儿性家族性黑矇性痴呆,称为GM1沉积病。此型患者小脑损害较重,视网膜变性,脊髓和周围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氨基己糖酶的缺乏引起上述第2步分解不能和单涎脑酰胺三己糖苷在神经组织的沉积,产生GM2沉积病。其中Ⅰ型为婴儿型,称为Tay-Sachs病,Ⅱ型为急性早期婴儿型,称为Sandhoff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大脑皮质中神经细胞内有大量类脂沉积,细胞变性、消失,晚期有髓鞘脱失和胶质细胞增生。电镜检查可见沉积物为圆形分层结构,称为膜状胞质小体。除大脑受累外,小脑和脑干均有普遍萎缩,脑室扩大。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症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Ⅰ型亦称全身性神经节苷脂病,假性Hurler病。患儿外貌特异:凸前额,凹鼻梁,低耳,巨大舌,牙龈增生,人中特长,角膜混浊,关节挛缩,肝、脾大,眼底黄斑区有樱桃红点。新生儿时期蛙形体位,面部水肿,哺乳不良,智力发育极差。6~7个月时,患儿对外周仍无反应,吞咽无力,不能竖头,肌张力降低,自主活动减少,腱反射亢进。听觉过敏,惊吓反射极为明显。惊厥频繁发作,抗惊厥药物治疗往往无效。随病程进展,逐步出现去皮质强直状态。极少活过2周岁。
Ⅱ型者新生儿期大致正常,外貌正常,但听觉过敏、惊吓反射明显,常于6个月内出现全身抽搐、肌阵挛发作,发育落后等。可伴轻度肝、脾大,无眼底黄斑区樱桃红点。
2.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临床表现 由氨基己糖酶缺乏引起,其中Ⅰ型为婴儿型,即典型的Tay-Sachs病;Ⅱ型为急性早期婴儿型称为Sandhoff病。
Tay-Sachs病患者,于初生时正常,出生后4~6个月开始出现对周围注意减少,运动减少,肌张力降低,听觉过敏、惊跳、尖叫,肌阵挛发作或不自主发笑可能为首发早期表现。起病后3~4个月内病程迅速发展,头围增大,视力下降而逐步出现黑矇、视神经萎缩。体检可见瞳孔光反应差,肝、脾不大,90%以上患儿可见眼底黄斑樱桃红斑点。1岁以后出现肢体肌张力增高,去皮质强直样角弓反张体位,痛苦尖叫病容,但叫不出声音。2岁后完全痴呆,全身频繁肌阵挛和抽搐发作,反应消失。吸吮和吞咽能力消失而需要鼻饲。平均病程2年左右。多数患儿在3~4岁前夭折。
Sandhoff病与Tay-Sachs病表现相似,但前者伴有肝、脾肿大和进展更急为其特点。Ⅱ型患者起病晚,以进行性精神、运动衰退为特点。脑、肝、脾、肾内均有GM2沉积,但程度较轻,因此进展较慢,可活至10~15岁不等。
特殊外貌和临床症状可为诊断提供参考。眼底黄斑区樱桃红斑点为常见体征,但亦可见于Nimann-Pick病和Gaucher病而无特征意义。
X线显示椎骨发育不良,长骨中骨皮质厚薄分布异常,掌骨楔形,蝶鞍鞋形,肋骨薄片状,髂骨外张等可为诊断提供佐证。约有50%的周围血淋巴细胞中有空泡,骨髓组织细胞中空泡形成等均可支持诊断。
人工底质测定血清和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及氨基己糖酶的酶活力是诊断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和进一步分型的惟一方法。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检查化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测定血清和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及氨基己糖酶的酶活力。
1.骨髓组织细胞中有空泡形成。
2.X线检查 椎骨发育不良,长骨中骨皮质厚薄分布异常,掌骨楔形,蝶鞍鞋形,肋骨薄片状,髂骨外张等。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注意与其他婴儿常见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鞘磷脂沉积病、婴儿型Gaucher病、半乳糖脑苷类脂沉积病、Farber病相鉴别。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并发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随着病情发展,临床症状体征多样,特别是应注意合并的智能发育迟缓、失明、癫痫、肺部感染、跌伤等。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遗传代谢性疾病治疗困难,疗效不满意,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西医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治疗
本病无特殊治疗方法,临床可对症处理,延长患儿存活期。酶的补充疗法尚在研究之中。
(二)预后
本病预后极差。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Ⅰ型极少活过2周岁。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Ⅰ型平均病程2年左右,Ⅱ型患者起病晚,可活至10~15岁不等。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