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间隙感染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109.102讨论2014年1月27日 (一) 16:24的版本 (以“咽旁间隙感染是指咽旁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咽侧壁红肿腭扁桃体突出。   ==诊断== 1....”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咽旁间隙感染是指咽旁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咽侧壁红肿腭扁桃体突出。  

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病史 有急性下颌智齿冠周炎史,或急性扁桃体炎史,或有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颌下间隙舌下间隙感染史。

2.临床表现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除严重全身感染中毒体征外,局部常表现有如下三大特征。

(1)咽征 口腔内一侧咽部红肿、触痛,肿胀范围包括翼下颌韧带区、软腭悬雍垂移向健侧,病人吞别咽疼痛,进食困难。从咽侧红肿最突出部位穿刺可抽出脓液。

(2)颈征 患侧下颌角稍下方的舌骨大角平面肿胀、压痛

(3)开口受限压 由于炎症刺激该间隙外侧界的翼内肌发生痉挛,从而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开口受限。  

治疗措施[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咽旁间隙位置深在,脓肿形成与否一般采用穿刺方法确诊。穿刺系经口内翼下颌皱襞内侧进入咽上缩肌与翼内肌之间;抽出脓液后立即行切开引流术

口内途径切开引流术:张口无明显受限的病员,可在翼下颌皱襞稍内侧,纵行切开粘膜层,粘膜下用血管钳顺翼内侧钝性分离进入脓腔。粘膜切口不宜过深,以防误伤大血管神经。  

病因学[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 space)位于咽腔侧方的咽上缩肌与翼内肌和腮腺深叶之间。前为翼下颌韧带及颌下腺上缘;后为椎前筋膜。间隙呈倒立锥体形,底在上为颅底的颞骨蝶骨,尖向下止于舌骨。由茎突及附着其上诸肌将该间隙分为前后两部,前部称咽旁前间隙,后部为咽旁后间隙。前间隙小,其中有咽升动、静脉淋巴蜂窝组织。后间隙大,有出入颅底的颈内动、静脉,第9~12对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等。咽旁间隙与翼颌、颞下、舌下、颌下及咽后诸间隙相通;血管神经束上通颅内,下连纵隔,可成为感染蔓延的途径。

多为牙源性,特别是下颌智齿冠周炎,以及腭扁桃体炎和相邻间隙感染的扩散。偶继发于腮腺炎、耳源性炎症和颈深上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咽旁间隙感染的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咽侧壁红肿、腭扁桃体突出,肿胀可波及同侧软腭、舌腭弓和咽腭弓,悬率雍垂被推向健侧;如伴有翼下颌间隙、颌下间隙炎症时,则咽侧及及颈上部肿胀更为广泛明显。

病员自觉吞咽疼痛、进食困难,张口受限;若伴喉头水肿,可出现声音嘶哑,以及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进食呛咳。咽旁间隙感染如处理不及时,可导致严重的肺部感染败血症颈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并发症

临床上应注意与局部表现相类似的疾病,如咽侧部发展迅速的恶性肿瘤、囊性病变继发感染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