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心理学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67.26讨论2014年2月5日 (三) 14:02的版本 (以“劳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劳动者的健...”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劳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提供服务。劳动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与机器和环境的关系,因此在研究内容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劳动心理学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其前身是劳动技术学。采用劳动心理学这一名称的多为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研究者主要关注人的劳动活动自身的纪律,更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

西方的工业心理学家在开展类似的劳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时,往往从工效学或人机工程学的角度进行,并注意它们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一般较少采用劳动心理学的名称;而苏联的劳动心理学研究主要涉及生产力问题,与管理心理学没有直接联系。

劳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动作与时间研究,操作设计和劳动环境的合理化,产品质量,疲劳与工作安排,安全、事故与劳动保护,各种职业活动的特点及其对劳动者心理品质的要求,职业指导和人员选拔,技术培训,工作紧张和劳动群体、劳动态度问题等。

早期的劳动心理学研究是在工效学领域进行的。当时主要研究人在生产或操作中合理地、适度地劳动和用力的规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泰勒和吉尔布雷思等人的动作与时间研究。此后,欧洲一些生理学家研究了劳动者的肌肉工作和疲劳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为了提高军事人员的选拔效率,在新兵入伍中大量采用了心理测验方法。此外,英国根据军工生产的需要,组织有关专家就工作时间、倒班生产和防止疲劳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战争结束后,各国建立了更多的有关劳动心理学的研究机构,开展了有效地利用人力、改进劳动条件、训练新工人的研究工作。

在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成立了中央劳动研究所,就探索人的生物特性与心理特性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一些有关组织劳动活动的方式和培训方法、手段的标准化问题,此后,还就影响劳动活动形成的各种条件展开了较系统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的因素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其主要特点是:劳动者的体力负荷明显下降,心理负荷显著增加。这样,劳动心理学家对动作与时间研究普遍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现代技工应具备更高水平的判断能力 ,新技术革命使得工业企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劳动类型和技术手段,因此有关操作员活动的心理分析、职业选择和职工培训等领域出现不少新的研究课题。

新中国成立之前,工业十分落后,加之各种社会条件的限制,心理学家只是在职业选择、工业安全、职业训练、工作疲劳、工作效率与方法上介绍国外的劳动心理学成果,除了在机械业和纺织业进行了有关改善工作环境的实地调查外,没有开展其他的劳动心理学的研究。

到了20世纪50年代,根据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劳动心理学家先后进行了总结先进的生产经验、操作合理化和技术发明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等方面的研究。60年代,劳动心理学家与其他心理学工作者就各种信息的接收规律进行了研究。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为适应科教现代化的需要,不少学者先后进行了降低心理负荷、操作能力测验、飞行员选拔的研究,还对自动化、半自动化系统生产线的操作员进行了技术培训的心理模拟教学研究,以探讨培养现代技工技术能力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