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氮生物

来自医学百科
123.130.221.191讨论2021年7月22日 (四) 02:50的版本 (建立内容为“'''固氮生物''' ({{lang|en|Diazotroph}})多为细菌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为较有用的形式,例如︰氨。<…”的新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固氮生物 (Diazotroph)多为细菌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为较有用的形式,例如︰氨。[1]

固氮生物是能不透过外在资源而固氮有机体。举例来说,这样的有机体包含︰根瘤菌及属于放射菌的弗兰克氏菌。 所有的固氮生物都有铁或铁钒蛋白固氮酶系统。其中做最多研究的是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和 Azotobacter vinelandii。它们能被广泛利用是因为它们的基因易于培养及生长快速。[2]

固氮生物的类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固氮生物在分类上散布于细菌族群之中﹙大多数为细菌但也有些为古生菌﹚。即使是同种中有些生物具有固氮的能力,并不保证他者也有相同能力。[1] 当氮经由其他资源获得利用,固氮作用便会停止,除此之外,有许多种的生物会在有氧的状况下停止固氮。

游离固氮的固氮生物[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厌氧者-这些生物是绝对厌氧的,他们无法容忍氧气的存在,即使他们不是在固氮的情况之下。他们习惯生长在低氧气的环境下,例如︰土壤之中、朽木之中。梭菌属就是一个例子。硫酸盐的还原菌则是海洋沉积物中的重要一例(Desulfovibrio),有些甲烷的古生菌可以在泥巴及动物肠道中进行固氮。[1]
  • 兼性厌氧者-这类的生物能在有氧或无氧的环境下生活,但他们只能在厌氧的环境下固氮。通常这类的物种在进行呼吸时,氧气消耗的速度往往与其吸收的速度相同,以确保氧气在的含量是较低的。举例来说,有以下这些物种︰Klebsiella pneumoniae、Bacillus polymyxa、Bacillus macerans、Escherichia intermedia。 [1]
  • 需氧者-这类的生物需要有氧气才生长,即使他们的固氮酵素会因为氧气的存在而失去作用,Azotobacter vinelandii是这类研究最多的生物。他们有相当高的呼吸效率,与具保护性的化合物,用以防止氧气的伤害。有很多其他的生物也是透过这种方式来减少氧气,只是他们的呼吸效率与氧气容忍度相较起来没有那么高。 [1]
  • 有些光合细菌也会进行固氮作用,他们在行光合作用时会产生作为副产品的氧气,这群体的生物有种异形细胞(heterocyst),用以进行固氮作用而不受氧气影响。举例来说,有以下这些物种︰Anabaena cylindrica、Nostoc commune。其他没有异形细胞的光合细菌,只能在低照光及低氧气的环境下进行固氮。(举例︰Plectonema)[1]
  • 有些光合细菌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不会产生氧气的,他们只有单个光合系统,无法将水进行分解。固氮酵素的传送会被氮气所限制。正常来说,因铵根离子的产生,固氮酵素会经由负电的反馈进行传送,但在缺乏氮气的情况下,产物并不会形成,而副产品氢气则会继续存在着。举例来说,有以下这些物种︰Rhodobacter sphaeroides、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Rhodobacter capsulatus。 [3]

共生固氮的固氮生物[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根瘤菌-- 这些物种能与豆科植物进行共生。他们会在植物根部形成根瘤作为固氮作用的场所,并产生豆血红蛋白以限制氧气。[1]
  • 弗兰克氏菌英语-{Frankia}- -- 对于这种放射菌科的固氮生物,我们并没有相当多的了解。这种细菌也影响了植物根部,并形成根瘤。放射菌科的固氮生物所产生的根瘤,是由几个小裂片所组成,每个小裂片有类似侧根的结构。弗兰克氏菌会在植物皮层组织形成根瘤,也正是他们固氮的地方。[4]与放射菌共生的植物和弗兰克氏菌也会产生豆血红蛋白, [5] 但他们彼此并没有像根瘤菌与植物所建立的关系那样稳固。[4]
  • 蓝绿菌--也有些具共生固氮的蓝绿菌。有些和真菌共生,例如︰地衣、有些则和叶苔共生、或与蕨类、苏铁共生。 [1]和这些物种共生并不会产生根瘤(事实上绝大部分的这些植物并没有根)。有异形细胞用以排除氧气,就如我们前面所讨论的。与蕨类的共生在农业上是相当重要的︰水中蕨类满江红会与鱼腥藻属进行共生,达成固氮作用,对稻作文化是相当重要的一种绿肥。 [1]
  • 与动物共生-虽然有许多的固氮生物在动物的内脏中被发现,但仍有过多的氨去压制固氮作用。[1]白蚁在摄食低量的氮时,可以进行固氮,但其贡献可说是微乎其微。船蛆可能是唯一的物种,能获取足够的利益。 [1]

重要性[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就整体而言,除了蓝绿菌之外,共生固氮对所有生物利用氮的贡献上,是远远胜过游离固氮的[1]

参考[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模板:Cite book
  2. Dixon R and Kahn D.&#32;Genetic regulation of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32;Nat Rev Microbiol.&#32;2004,&#32;2&#32;(8):&#32;621–31.&#32;Error: Bad DOI specified模板:Namespace detect showall.&#32;PMID 15263897.&nbsp;
  3. Blankenship RE, Madigan MT & Bauer CE (1995). Anoxygenic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4. 4.0 4.1 Vessey JK, Pawlowski, K and Bergman B.&#32;Root-based N2-fixing symbioses: Legumes, actinorhizal plants, Parasponia sp and cycads.&#32;Plant and soil.&#32;2005,&#32;274&#32;(1–2):&#32;51–78.&#32;Error: Bad DOI specified模板:Namespace detect showall.&nbsp;
  5. Beckwith, J, Tjepkema, J D, Cashon, R E, Schwintzer, C R, Tisa, L S.&#32;Hemoglobin in five genetically diverse Frankia strains.&#32;Can J Microbiol.&#32;2002,&#32;48&#32;(12):&#32;1048–1055.&#32;Error: Bad DOI specified模板:Namespace detect showall.&#32;PMID 12619816.&nbsp;

其他连结[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参考来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