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刺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109.102讨论2014年1月26日 (日) 07:55的版本 (以“{{百科小图片|bkkr9.jpg|}}<b>皂刺 </b> <b>药材性状 </b>完整的棘刺有多数分枝,主刺长3~15厘米或过之,有数个向四周伸展的...”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Bkkr9.jpg

皂刺

药材性状 完整的棘刺有多数分枝,主刺长3~15厘米或过之,有数个向四周伸展的分刺,主刺基部直径0.6~1厘米,分枝长2~7厘米,表面紫棕色,尖部红棕色,平滑,略具光泽。质坚硬,不易折断。商品已加工成片状者多为纵切或斜切的薄片,厚1~3毫米,切面可见木质部黄白色,髓大而疏松,淡灰棕色。质脆易折断,气无,味淡。以片薄,刺多。表面红棕色,有光泽者为佳。

性味和功用 辛,温。归肝,胃经,拔毒排脓,活血消肿。用于痈肿,疮毒,脓成未溃,疥癣。常用量5~10克,外用 适量,醋煎涂患处。

产地 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此外,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亦产。

药理作用

抗癌作用:1.体外试验,热水浸出物对JTC-26抑制率为50-70%。

2.体内实验,对浊鼠肉瘤-180有抑制活性的作用。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60g/kg灌胃对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2.8%。

宜忌《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选方 ①治痈疽恶毒,外发内发,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则痛极大肿,在胸膈腰胁肚腹肠胃之内者,则痛极大胀:皂荚刺飞尖一两,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甘草各二钱,白芷花粉金银花各五钱。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溃。(《医鉴初集》)

②治瘭恶疮:皂角刺(烧存性,研)、白及少许,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③治妇人乳痈:皂角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和研,每服一钱,温酒下。(《仁斋直指方》)

④治疮无头者:皂角刺(阴干烧灰),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菜子三、五个,前药送下。(《儒门事亲》)

⑤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皂荚刺二两(烧令烟尽),臭樗皮一两(微炙),防风一两(去芦头),赤芍药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上药,捣罗为末,用酽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煎防风汤下二十丸。(《圣惠方》皂荚刺丸)

⑥治腹内生疮在肠脏: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温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蔺氏经验方》)

⑦治大风疠疮,体废肢损,形残貌变者:皂角刺飞尖一斤(微炒,研为极细末),赤链蛇一条(切碎,酒煮,去骨取肉,焙),胡麻仁三两,生半夏二两,真铅粉一两。俱炒燥,研为末,和皂荚刺末,一总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晒干,入净磁瓶内。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⑧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妇人良方补遗》)

⑨治小便淋闭:皂角刺(烧存性)、破故纸等分。为末,无灰酒服。(《圣济总录》)

⑩治小儿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脑子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涎出自消。(《圣惠方》)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皂角刺3钱水煎,早晚2次分服。观察10例,1例无效(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其余均在2~8日内治愈。大都在服药次日,体温白细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扁桃体红肿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