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鹅口疮
鹅口疮是以口腔白屑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因口腔满布白屑时状如鹅口,故名。又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称“雪口”。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常见于禀赋不足,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久病、久泻的小儿,尤以早产儿、新生儿多见。一般预后良好。本病在《诸病源候论.鹅口候》中已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书中说:“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此由在胎时受谷气盛,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故也。”明确指出了鹅口疮是由心脾积热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以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为主要病因。孕母体内蕴积热毒遗于胎儿,或生后护理不当,口腔不洁,柔嫩粘膜易于破损,秽毒之邪乘虚而入,发为本病。或因疾病用药不当,正气受损,体内阴阳平衡失调,阴液暗耗,虚火内生,上熏口舌而成。鹅口疮的病变部位在心脾,病久可影响到肾。脾开窍于口,脾络布于舌下,口腔粘膜有赖于脾气煦养;心开窍于舌,心脉布于舌上。心脾积热,循经上炎,熏灼口舌,秽毒外侵,致使口腔舌上产生白屑。若因婴儿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浮,内熏口舌,亦可导致口腔舌上出现白屑,且绵延反复。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舌上、颊内、牙龈,或唇内、上腭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重者可向咽喉等处蔓延,影响吮乳及呼吸。
2.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儿,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滞留奶块相鉴别。口腔滞留奶块,其状虽与鹅口疮相似,但用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移动、除去奶块。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粘膜潮红、粗糙。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轻重鹅口疮轻证,除口腔舌上出现白屑外,并无其他症状。重证,白屑可蔓延至鼻腔、咽喉、食道,甚至白屑叠叠,壅塞气道,妨碍吮乳,啼哭不止。若见脸色苍白或发灰,呼吸急促,哭声不出者,为危重证候。
2.辨虚实凡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烦躁多啼,便干尿黄,舌红者,多属心脾积热之实证。病程长,口腔白屑散在,周围不红,形瘦颧红,手足心热,舌光红少苔者,多属虚火上浮之虚证。
二、治疗原则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实火与虚火两证,前者治以清热泻火解毒,后者治以滋阴潜阳降火。均当配合外治疗法。
三、分证论治
1.心脾积热
证候:口腔舌上白屑堆积,周围红较甚,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吮乳啼哭,或伴发热,口干或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分析:婴儿胎热内盛,或感受秽毒之邪,或久病余热未清,蕴积心脾,热毒循经上炎,熏灼口舌,故出现白屑堆积,状如鹅口。火热炎上,故面赤唇红,舌质红,脉滑数;心火内炽,故烦躁不宁,多啼。热盛伤津,故口干或渴,大便秘结。心热移于小肠,故小便短黄。指纹紫滞为积热实证之征。
治法:清泄心脾积热。
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减。常用药:黄连、连翘、栀子清心火,黄芩、生石膏泻脾热,生地凉血滋阴,茯苓、灯心导热下行利湿。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泻热;口干喜饮加芦根、天花粉清热生津。
2.虚火上浮
证候:口腔舌上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形体怯弱,面白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或大便溏,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或指纹淡紫。
分析: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久泻,致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浮,故见面白颧红,手足心热;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若真元不足,脾虚不运,可见大便溏。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指纹淡紫,均为阴虚虚火内生之象。
治法:滋肾养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生地、熟地、山茱萸滋肾养阴,山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丹皮、知母、黄柏清热降火,佐牛膝引火下行,焦山楂消食助运。若大便溏薄,舌淡等偏于脾肾阳虚者,用附子理中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以温补脾肾之阳,摄纳无根之火。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2.知柏地黄丸每服2-3g,1日3次。用于虚火上浮证。
二、单方验方
1.板蓝根10s,生山栀、薄荷(后下)各3g,黄柏5g。每日剂,水煎,分-4次服。用于心脾积热证。
2.土牛膝根15g,生大黄、生甘草各3g,绿豆ms。每日剂,煎汤取汁,.频服。用于心脾积热证。
三、药物外治
2.金银花10g,黄连2g,生甘草5g。煎汤。每日拭口3-5次。用于心脾积热证。
3.附子药饼附子、吴茱萸各10so上药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稠糊,做成饼状,敷贴两足心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可连用3-5天。用于虚火上浮证。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宜新鲜、清洁。乳母不宜过食辛辣刺激之品。婚后妇女患阴道霉菌病应及早治疗。
2.注意小儿口腔清洁卫生,哺乳婴儿的奶瓶、奶嘴,乳母的乳头均应保持清洁。防止损伤口腔粘膜。
3.对禀赋不足、久病、久泻的婴儿应加强护理。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体内菌群失调。
二、护理
1.勤喂水,避免过热、过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口腔粘膜损伤。
2.加强口腔护理,可用消毒棉签蘸冷开水轻轻拭洗患儿口腔,或用上面所列外治方药洗搽口腔患处。
[文献摘要]
《幼科类萃.耳目口鼻门》:“小儿初生,口内白屑满舌上,如鹅之口,故曰鹅口也。此乃胎热而心脾最盛重,发于口也。用发缠指头蘸薄荷自然汁水拭口内,如不脱,浓煮粟米汁拭之,即用黄丹煅过去火毒,掺于患处。”
《医门补要.鹅口疮》:“脾胃郁热上蒸,口舌白腐,叠如雪片,在小儿名鹅口疮。先以牛桔汤升发其火。”
[现代研究]
徐克信.鹅口散治疗婴儿鹅口疮.中医杂志1995;36(12):740
鹅口散由生蒲黄、西黄、煅石膏、冰片组成,上药共研细末,每瓶装3g。使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然后适量鹅口散局部涂敷,每日—4次。治疗鹅口疮200例,均在3天内痊愈,无1例发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