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诊疗/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

来自医学百科

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因食物的营养物质不能被小肠正常吸收入血而引起的疾病

正常情况下,食物消化后,其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被吸收入血。如果某种疾病影响了食物的消化或直接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即可发生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使食物不能与胃酸和各种消化酶充分混合的疾病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如曾做过胃部分切除术的病人会发生这种混合不充分的情况。在一些疾病,机体产生的消化酶或胆汁数量不足或种类不够,而这些物质是食物分解和消化所必需的。这类疾病包括胰腺炎、胆道的囊性纤维化和梗阻,以及乳糖酶缺乏症。胃内胃酸过多或小肠内非正常种类的细菌生长繁殖过多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损害肠道粘膜的疾病可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感染、药物如新霉素酒精乳糜泻和克罗恩病都可以损害肠道粘膜。正常肠道粘膜有大量的皱褶,称为绒毛的小突起和更小的称为微绒毛的突起。这些突起形成了巨大的吸收面。任何减少这些吸收面面积的疾病都会影响吸收。很明显,如果外科手术切除了一段肠道,就会减少吸收面积。任何阻止营养物质经肠壁吸收入血的疾病,如淋巴瘤造成的淋巴管梗阻或肠道供血不足,都会减少营养物质的吸收。

症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通常都有体重下降。如果脂肪吸收不良,粪便可变成浅色、软而量多、有酸味,这种粪便称为脂肪痢。这种粪便可粘附在抽水马桶壁上或浮在水面,难以被水冲掉。任何影响脂肪吸收的疾病,如胆汁减少、腹腔疾病或热带口炎性腹泻,都可引起脂肪痢。

消化吸收不良能引起所有营养物质的缺乏或分别引起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或矿物质的缺乏。病人的症状随其特定的原发病损害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有乳糖酶缺乏症的病人可能饮牛奶后出现暴发性腹泻腹胀和胃肠胀气

其他症状取决于引起消化吸收不良的原发疾病,例如胆道梗阻可引起黄疸,肠道供血不足可引起进餐后腹痛。

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当一个人体重下降、腹泻和出现营养物质缺乏而进食又基本正常时,就要怀疑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可能。单纯的体重下降则可能是其他原因。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收集3~4天的粪便标本,直接测定其中脂肪的含量是诊断脂肪吸收不良最可靠的方法。如结果显示粪便中脂肪过多,则可作出诊断。其他实验室检查能检测出特定物质的消化吸收不良,如乳果糖维生素B12的消化吸收不良。

可分别用肉眼观察和显微镜观察来检查粪便标本。粪便中有未消化食物片段提示食物通过肠道过快,也提示有可能是肠道通路解剖上有异常,如胃和大肠间直接相通(胃结肠瘘)使食物不通过小肠而从胃直接到大肠。如果病人有黄疸,粪便中脂肪增多,可能是胆道系统有问题的征象,医生就会仔细搜寻胰腺或胆道有无癌肿的可能。如在显微镜下发现粪便中有脂肪小体和未消化的肉食纤维,提示胰腺功能不正常。如果在显微镜下发现寄生虫或寄生虫的虫卵,则提示其消化吸收不良是由寄生虫感染所致。

腹部X线检查对诊断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几乎没有帮助,只是有时能显示其可能原因。钡餐X线检查可显示钡剂在小肠中异常的特征性分布情况,但这种X线征象对其病因不能提供诊断资料。

有时需要作活检来检查小肠有无异常。做内镜检查或使用带钳取装置的细管插入肠内,可获得活检标本。标本在显微镜下作形态学检查,还可作酶活性的检查。

因为胰腺功能障碍是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一个常见原因,因此,常常需要作胰腺功能试验。让病人接受特殊的试餐,或给病人注射一种激素促胰液素,然后通过插入小肠的细管子收集含有胰腺分泌物的小肠液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