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峰
曾小峰,现任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博士生/博士后导师。长期从事风湿病的临床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血管炎的诊治及发病机制、干燥综合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擅长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及各种疑难风湿性疾病的诊治。
中文名:曾小峰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江西省
出生日期:1962年6月25日
职 业:医生
毕业院校:上海第一医学院
信 仰:无
主要成就:日本青年学者奖和国际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颁发的国际旅行奖
执业地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职 务: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
研究方向[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临床上勇于探索与开创,在管理病房及门诊和对院内外的会诊中,曾诊断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例,并成功的抢救了不少危重罕见及少见的风湿病病人,在长期不间断的临床一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长期从事风湿病的临床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血管炎的诊治及发病机制、干燥综合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擅长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及各种疑难风湿性疾病的诊治。
学术论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目前已在国内外发表文章200余篇并参与了《内科学》八年制全国统编 《哈里森风湿病学》书《哈里森风湿病学》书 教材、《内科学(英文版)》全国统编教材、《中华内科学》、《现代急诊医学》、《临床风湿病学》、《风湿病学》等专著的编写。是五年制《内科学》副主编及主译《哈里森风湿病学》。完成多项国家级及部级以上科研课题,课题“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获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学研究”获200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及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目前为“十一五”国家科技重点支撑项目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诊断、综合治疗的研究(课题号2008BAI59B02)负责人,国家863计划课题[2] “系统性红斑狼疮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技术”课题负责人,还负责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重点支撑项目“提高肺动脉高压治疗水平的研究”子项目“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的研究。此外还是EUSTAR(EULAR Scleroderma Trials and Research,EUSTAR)中国中心负责人(EUSTAR是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硬皮病试验研究组的简称)和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hinese SLE Treatment And Research Group, CSTAR)负责人及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hinese Rheumatism Data Center,CRDC)负责人。
学术职务[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兼中国软组织疼痛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师交流协会风湿免疫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免疫吸附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为《中华临床免疫与变态反应学杂志》[3] 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免疫学杂志》等10余份杂志的编委。
个人荣誉[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94年4月获日本第38届风湿病学会颁发的国外青年学者奖;
1994年获第十五届国际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IAACI)颁发的国际旅行奖;
1995年9月至1996年2月曾获Ivy Wu Fellowships[4] 到香港大学进修免疫病理学并获结业证书;
1998年5月至1998年9月受我院委派参加卫生部战略合作伙伴计划到加拿大Janssen-Ortho Inc.系统学习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并获成绩优秀证书。
最新动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013年6月28日,担任艾伯维(中国)主办的AS疾病知识沟通会嘉宾,指出强直性脊柱炎也是年轻人顽固性背痛最易被忽视的原因之一。如病情进展,会造成躯体活动严重受限,最终显著破坏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提议患者应尽早接受医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