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部麻风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病,以侵犯皮肤、粘膜及周围神经为主,亦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器官。麻风杆菌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人体。本病不胎传,也不遗传。
临床表现:麻风病变多数发生于鼻部,有时全身症状未出现之前,鼻腔分泌物涂片中可找到大量麻风杆菌,传染性极强。咽部麻风较少见,多为鼻部瘤型麻风向下蔓延所致。除初期阶段咽粘膜可呈急性水肿外,一般呈结节样浸润,粘膜干燥萎缩,悬雍垂、硬腭、软腭、腭弓及扁桃体等处均可发生结节性浸润,病变破坏所致的缺损、瘢痕常呈放射状。患者咽反射消失,开放性鼻音,但不觉疼痛。耳大神经受侵犯可致增厚粗大,面神经可因病变侵犯刺激发生痉挛,亦可因病变压迫出现周围性面瘫。痉挛和面瘫同时存在,这是麻风性面瘫的特征。
诊断:根据麻风病接触史,慢性病程,全身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损害,病变部位分泌物活检,找到麻风杆菌即可确诊。晚期麻风须与结核、梅毒相鉴别。
治疗:全身抗麻风治疗为主。局部对症处理。
疾病分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症状体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咽部麻风 较少见,多为鼻部瘤型麻风向下蔓延所致,除初期阶段咽部粘膜可呈急性水肿外,一般呈结节性浸润,粘膜干燥萎缩,悬雍垂,硬腭、软腭、腭弓及扁桃体等处均可发生结节性浸润,病变破坏所致的缺损瘢痕常呈放射状,患者咽反射消失,开放性鼻音,但不觉疼痛。
疾病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麻风杆菌感染引起。
临床表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麻风病变多数发生于鼻部,有时全身症状未出现之前,鼻腔分泌物涂片中可找到大量麻风杆菌,传染性极强。咽部麻风较少见,多为鼻部瘤型麻风向下蔓延所致。除初期阶段咽粘膜可呈急性水肿外,一般呈结节样浸润,粘膜干燥萎缩,悬雍垂、硬腭、软腭、腭弓及扁桃体等处均可发生结节性浸润,病变破坏所致的缺损、瘢痕常呈放射状。患者咽反射消失,开放性鼻音,但不觉疼痛。
耳大神经受侵犯可致增厚粗大,面神经可因病变侵犯刺激发生痉挛,亦可因病变压迫出现周围性面瘫。痉挛和面瘫同时存在,这是麻风性面瘫的特征。
病理生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除初期阶段咽部粘膜可呈急性水肿外,一般呈结节性浸润,粘膜干燥萎缩,悬雍垂,硬腭、软腭、腭弓及扁桃体等处均可发生结节性浸润,病变破坏所致的缺损瘢痕常呈放射状。
诊断检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根据麻风病接触史,慢性病程,全身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损害,病变都位分泌物或活检,找到麻风杆菌即可确诊。晚期麻风须与结核、梅毒相鉴别。
治疗措施[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全身抗麻风治疗为主。局部对症处理。
安全提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