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梗阻

来自医学百科

发冷发热,黄疸,右上腹疼痛.大便白色.

胆道梗阻的原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胆管阻塞病理改变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胆管内压持续升高或间断波动升高,亦即阻塞呈完全性或间断不完全性;(2)阻塞产生前胆管壁的组织学生理功能状况,亦即胆管壁的弹性收缩功能;(3)流体力学Laplace定律的影响,当压力相同时,胆管内大小与管腔内径成正比,即同样压力下,胆总管承受压力大于肝内胆管;另外胆管扩张程度与梗阻时间成正比。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在形态上表现胆管腔、胆管壁及原发或继发胆管腔内胆汁成分改变,它们反映在CT图象上并作为诊断依据。

胆道梗阻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肝外阻塞性黄疸的病例中,90%以上是由胆管结石胆管癌以及壶腹周围癌等病变所致。一般结石回声较强,与胆管壁分解清楚,有移动性,多数有明显的声影;而胆管癌、胰头癌等软组织肿块多无声影,与胆管分界不清,无移动性;癌肿引起的胆管扩张程度较结石显著。

对胆管结石、上段胆管癌、胰头癌等,超声诊断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但对于小结石、小肿瘤及一些炎症性病变,特别是位于胆管下段时,诊断较为困难。此外,过度肥胖肝脏位置较高、肠腔气体较多,以及一些胆道手术后的病人,超声显像常不满意,难以确定诊断,须借助于其他影像学检查。

胆道梗阻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引起梗阻性黄疸疾病大体分两类即良性疾病和恶性疾病。良性疾病以胆道结石为最常见,其次还有胆道炎症性狭窄(如十二指肠乳头狭窄,急慢性胆管炎等),胆道良性肿瘤(如胆总管囊肿等)。这些良性病变黄疸的出现,其突出的伴随症状为上腹隐痛发冷发热,腹疼性质一般为胀痛绞疼为主,有时绞疼为显著症状,既往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一般都呈急性和亚急性的症状出现。恶性疾病包括各种发生于胆总管部位的原发和转移癌,常见的有胆管癌、胰头癌、十二指肠乳头癌等。恶性肿瘤的病变一般都呈慢性过程,为无痛性黄疸,不引起患者重视,往往就医很晚,大都在1~2个月左右,伴随症状一般不典型,胰头癌往往以右上腹痛为突出的症状,但疼痛较轻,一般都是以隐痛、钝痛为主,而胆管癌则以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下降为主要症状,十二指肠乳头癌早期可以黑便贫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为主。这些非特异性症状不引起患者重视,同时也误导医生的诊断,从而延误病情,应当引以为戒。另外还有少见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胆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Mirizzi综合征)。

在肝外阻塞性黄疸的病例中,90%以上是由胆管结石、胆管癌以及壶腹周围癌等病变所致。一般结石回声较强,与胆管壁分解清楚,有移动性,多数有明显的声影;而胆管癌、胰头癌等软组织肿块多无声影,与胆管分界不清,无移动性;癌肿引起的胆管扩张程度较结石显著。

对胆管结石、上段胆管癌、胰头癌等,超声诊断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但对于小结石、小肿瘤及一些炎症性病变,特别是位于胆管下段时,诊断较为困难。此外,过度肥胖肝脏位置较高、肠腔气体较多,以及一些胆道手术后的病人,超声显像常不满意,难以确定诊断,须借助于其他影像学检查。

胆道梗阻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①注意肝脏功能变化:AFC往往引起肝脏功能的严重损害,目前监测方法尚不能及早发现肝功能衰竭,多在出现精神症状肝性脑病后作出诊断,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各种临床性状,准确地记录每天胆汁量以及颜色、浓度等的变化。AFC时,由于肝细胞、毛细胆管受损害,胆汁分泌与重吸收都受影响,有时胆汁量多,每天可多达4000~7000ml,颜色淡,可引起大量水与电解质丢失,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使用生长抑素可明显减少胆汁分泌量。胆管引流后,肠道胆盐明显减少,不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繁殖内毒素,而大量内毒素经门静脉至肝内,可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口服胆盐可明显减少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加强肠道灭菌和清洁也十分重要,卡那霉素可抑制肠道细菌,使肝内的内毒素量明显减少。

②防止肾功能衰竭:由于感染中毒脱水、电解质失调以及高胆红素血症常导致肾脏的损害。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判定指标虽然明确,多能及早发现,但肾脏不像肝脏那样具有较大储备力,一旦发生衰竭,救治亦比较困难,因此应注意预防肾功能衰竭和对肾脏的监护。应在充分补足液体量的同时间断应用利尿药,以利于排除毒性物质、“冲洗”沉积于肾小管内的胆栓。当少尿无尿时,应给予大剂量呋塞米(速尿)(400~500mg/d)以及酚妥拉明(苄胺唑啉)、普萘洛尔(心得安),也可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多巴胺多尿期更应注意利尿药的合理使用,应逐渐减少药量,并及时补充水及电解质的丢失。

③预防呼吸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早期临床上也无简便易行的观察指标,一旦症状明显,肺功能障碍处于不可逆状态,往往缺乏有效治疗措施。必要时可用呼吸道持续正压呼吸(PEEP),以提高组织的氧供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祖国医学认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黄疸范畴,病因为湿热。按其临床症状可归纳为“痛、热、黄、厥”四大症征。其发病机制为湿热瘀结,瘀久化热,久热成脓,热毒炽盛,热极而易转为热厥。因胆为六腑之一,宜泻而不藏,性喜疏达,以通为用。故治疗原则应标本兼治,以通为用。可将其治法归纳为3个面:①扶正养阴回阳救逆:适用于休克期。常与西医的各种抗休克措施配合应用,可选用生脉散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附汤。②清热解毒凉血散血:在于抗感染和减轻各种毒血症状和出血倾向,常与西医的抗菌药物激素等配合应用;③通里攻下利胆排石:主要采用泻药利胆中药,可选用清胆汤胆道排石汤

根据中医辨证原则,扶正祛邪,清热解毒,舒肝利胆,活血化瘀健胃健脾等,调理和改善机体脏器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和清除内毒素,防治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