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链酰基辅酶 A 脱氢酶缺乏症
中链酰基辅酶 A 脱氢酶缺乏症(medium chain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MCAD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主要表现为线粒体脂肪酸的β氧化异常,并出现一系列相应代谢指标异常。急性发作时,常表现为低酮性低血糖、呕吐,其他症状如抽搐、昏迷、心跳停止、猝死、肝大、高氨血症等都很常见[1]。
发病机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于中链酰基辅酶 A 脱氢酶(MCAD)活性降低、合成减少或完全缺乏,导致中链脂肪酸β氧化代谢障碍。饥饿状态下,机体不能通过脂肪酸β氧化提供能量,有利脂肪酸在肝脏合成甘油三脂,可见肝脏脂肪变性。因线粒体内乙酰基辅酶A减少,酮体也随之减少,在饥饿状态下,不能通过生成足够的酮体供给脑组织能量。线粒体内酰基辅酶A与游离辅酶A的比值增大抑制了一些需辅酶A的反应,如丙酮酸脱氢酶(使丙酮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使α-酮戊二酸转化为琥珀酸辅酶A),累及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糖异生的限速酶丙酮酸羧化酶(使丙酮酸转化为草酰乙酸)活性降低,糖异生也受阻。在饥饿状态下,患儿的血糖可能低至零。线粒体内累积的中链酰基辅酶A通过一下三种途径代谢:
①与甘氨酸结合,产生己酰甘氨酸、辛酰甘氨酸、葵酰甘氨酸,通过肾脏排出酰基甘氨酸,减轻毒性产物的的作用;
②与肉碱结合,产生己酰肉碱、辛酰肉碱、葵酰肉碱,集体为了保持游离辅酶A的浓度,用肉碱代替辅酶A,因此血、尿中酰基肉碱浓度增高;
③转运到微粒体,发生ω氧化,产生二羧酸(己酸、辛酸、葵酸),这些二羧酸有很强的肝毒性作用,其中辛酸的肝毒性最大[2]。
遗传学[编辑 | 编辑源代码]
MCADD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自1982 年首次报道以来,全世界已有较多报道。有关文献显示该病的发病率约为1 /23000-1/10000。美国MCADD发病率约为1/17000[3]。
MCADD的发生主要与MCAD基因突变有关,该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1P31,有12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至今检测到MCAD的基因突变已有40余种,位于第11外显子的985位碱 基A突变为G(985A→G),突变为MCADD的优势突变。英国有学者分析临床诊断为 MCADD的患者,发现 90%有此突变,其中 81%为纯合子,18%为含1个985A→G 的复合突变。
MCADD的发病年龄大多在生后3个月至3岁之间,多在机体能量供应不足的诱因下发生,如长时间饥饿或感染、免疫接种等[1]。
临床表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该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与能量缺乏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有关。急性发作时,常见表现是低酮性低血糖、呕吐,其他症状如抽搐、昏迷、心跳停止、猝死、肝大、 高氨血症等都很常见,因此MCADD易被误诊为Reye综合征[1]。
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于 MCADD 无特异的临床表现,确诊需依靠实验室检查。目前对 MCADD的辅助检查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
①生化检测,定量检测血浆酰基肉碱、血浆游离脂肪酸、尿有机酸、 尿酰基甘氨酸,间接判断体内脂肪酸代谢水平。
MCADD患儿疾病发作时,尿中二羧酸(己酸、辛酸、葵酸)浓度增高;无症状时尿中二羧酸水平与健康者无区别。
②酶学检测,通过取成纤维细胞或其他组织检测MCAD的活性,这是确诊MCADD的金标准。
③分子遗传学检测基因突变情况,分子遗传学检测也可用于产前诊断。目前,国外开展的新生儿代谢疾病的筛查主要是串联质谱方法(MS/MS)检测新生儿血浆中酰基肉碱浓度[1]。
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MCADD患者第一次病情发作时,如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会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明确诊断后,应积极补充高能量营养物质。不能口服或鼻饲的患儿静脉给予10%的葡萄糖。未有临床表现的患儿,注意如下可以预防疾病发作,明显改善预后:
①避免空腹时间过长;
②应激(发热、育苗接种)时补充碳水化合物;
③饮食中要提高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减少脂肪含量(脂肪供给热量小于总供给热量的20%)。是否需要补充肉碱尚有争议。有观点人为肉碱能结合毒性代谢产物,促进其排出体外。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补充肉碱仅补充能量,治疗效果有也理想。对于慢性肌无力病人或重症病人可试用肉碱[2]。
预后[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该病若未及时诊断,预后差。但是若经新生儿疾病筛查得到诊断,现有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均较满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