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椎齿突骨折

来自医学百科

枢椎齿突骨折(odontoid process fracture)是累及寰枢椎区域稳定性的严重损伤,发生率约占颈椎损伤的10%。由于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结构,其不愈合发生率也较高,不稳定性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急性延迟性颈椎脊髓压迫并危及生命。

枢椎齿突骨折的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发病原因

常由头颈部遭受不同方向的外力所引起。

(二)发病机制

齿突骨折为头颈遭受不同方向的外力所引起,其中因头颈部暴力性屈曲(多见)、仰伸及旋转所引起的枢椎齿突骨折多伴有寰枢关节脱位,在此过程中由于暴力突然中止所引起的单纯性齿突骨折则相对少见,约占颈椎骨折总数的8%左右。因此,在临床上应注意观察,以防漏诊。

枢椎齿突骨折的症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寰枢椎脱位中轻型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基本相似,以颈部疼痛局部压痛、活动受限(尤其是旋颈活动)及双手托头被迫体位等为主。应注意有无伴发脑震荡及其他损伤。不伴有寰枢关节脱位的病例,一般无颈髓受压症状;但在搬动及诊治过程中,如操作不当也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应注意。

单纯性齿突骨折一般可分为以下三型(图1A):

1.Ⅰ型 Ⅰ型齿突尖部骨折并不常见,其可能是翼状韧带撕脱的结果。因为齿突尖韧带与两个斜行的翼状韧带附着于齿突的尖部,这一部位的骨折大多是稳定的。骨折线多呈斜形撕裂状,其发生率约为5%,其稳定性可从伸屈动力性侧位X线片上得到证实。由于本型大多无移位,因而并发症少,预后较佳。

2.Ⅱ型 为齿突腰部骨折,多见,占单纯性齿突骨折的70%左右,大多因头部侧屈暴力所致。此型骨折亦可因后伸力所致,而仰伸暴力甚少。因该处血供不佳,愈合率约为本型的1/4左右,因此需要手术的比例较高。

3.Ⅲ型 骨折线位于齿突基底部的Ⅲ型骨折,其发生率约为25%左右;主要为头颈部遭受屈曲暴力所致;骨折线常延及枢椎椎体上部骨质寰枢关节。但此处骨折较为稳定,如无愈合不良,预后一般较好。

近日亦有的学者提出Ⅳ型(图1B),即在Ⅲ型基础上,骨折线处出现粉碎性骨折时,则属此型;在治疗上难度较大,预后欠理想。

枢椎齿突骨折诊断的主要根据有:

1.应详细询问外伤史。

2.临床表现主要是颈部症状,并注意头颈被迫体位。

3.影像学检查对确诊及分型具有重要作用。常规的X线平片及断层摄影可获得清晰的图像(开口位尤为重要);CTMRI检查不仅有助于显示骨折线,且对寰椎横韧带的状态便于观察。读片时应注意骨折移位程度,位移超过5mm者,愈合多延迟。

此外,尚可依据颈咽间隙增宽(即咽后壁与第3颈椎椎体之间的距离,正常为4mm以内)进行判断。根据X线平片、CT扫描及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上多无困难。

枢椎齿突骨折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枢椎齿突骨折的检查化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影像学检查对确诊及分型具有重要作用。常规的X线平片及断层摄影可获得清晰的图像(开口位尤为重要);CTMRI检查不仅有助于显示骨折线,且对寰椎横韧带的状态便于观察。读片时应注意骨折移位程度,位移超过5mm者,愈合多延迟。

此外,尚可依据颈咽间隙增宽(即咽后壁与第3颈椎椎体之间的距离,正常为4mm以内)进行判断。根据X线平片、CT扫描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上多无困难。

枢椎齿突骨折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除需与上颈段其他损伤相鉴别外,主要与先天性齿突发育不全相鉴别。

枢椎齿突骨折的并发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齿突不连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是齿突骨折最易发生的并发症。齿突不连尤其好发于骨折线通过齿突腰部的Ⅱ型骨折,主要是由于该型骨折易发生错位,因为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的牵拉可使骨折分离,且后方的横韧带的推挤也可使其移位。此外,附着于齿突腰部的组织,还有来自前方的两个副韧带,其另一端附于颈1侧块。结果,当齿突骨折发生在齿突基部时,这些韧带可使骨折的头端与颈2椎体端之间呈现分离状态。另外,颈1~颈2关节的伸屈旋转活动传至骨折部位也是不连的一个因素。

枢椎齿突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治疗

1.非手术疗法

(1)适应证:对Ⅰ型、Ⅱ型及Ⅲ型中的无移位者,一般均可选用非手术疗法,不仅较为安全,且疗效稳定,方法简便。

(2)具体操作:入院后即采用Glisson带或颅骨牵引,重量以1.5~2kg为宜,切勿过重,以防引起愈合延迟。牵引l~2周后,床边摄片观察骨折线对位情况。持续牵引3~6周后,可更换头-颈-胸石膏或Halo装置(后者国外采用较多,但国人尚不习惯,推广较困难),而后逐渐起床活动。

2.手术疗法 约1/3的病例需要手术治疗。

(1)适应证:主要用于伴有移位的Ⅱ型骨折或假关节形成骨折愈合延迟的第Ⅲ型者,前者占绝大多数。

(2)具体操作:可采用经口腔或经颈部的前路术式。对新鲜骨折者,多选择细长螺钉内固定(1根或2根)(图2)。对陈旧性骨折不愈合者,可行寰枢椎融合术,前路或后路均可,也可通过侧前方入路进行。

(二)预后

大部分病例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比较满意效果。只有很少病人需手术治疗。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