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泉
刘清泉,男,出生于1965年,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工作在急诊临床一线,是中国国内从事急诊临床一线时间最长的医生之一,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曾荣获北京市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北京市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等称号。
中文名 | 刘清泉 | 民 族 | 汉族 |
国 籍 | 中国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 |
人物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刘清泉,男,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医药学会中医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编委,《中华中西临床杂志》编委。
曾获奖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曾获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五四奖章等。
医学成就[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刘清泉自198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以来,分配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病的研究,1995年至1996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现代急诊医学,之后在国内中医界率先引进了血液动力学监测、急诊床旁血滤、机械通气、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等多项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中医急诊的抢救成功率,较早的开展了中医药治疗脓毒症、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脑复苏的研究,并在寒温统一的理论指导下,运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论治脓毒症的研究,在教学方面,较早的提出了组建“中医急救教学模拟实验室”的计划,目前初具规模,在教学使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针对本科生、七年制、研究生的中医急诊教学考核,倡导了卷面考核、技能操作、病历书写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并逐年提高技能操作的分值,达到提高临床技能的目的。
研究领域[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要研究领域是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对脓毒症/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心肺脑复苏、心脑血管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临床疑难杂症等的中西医疗有深入的研究。
发表论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持并参与部级以上课题五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专著6部。同姜良铎教授共同编著了新世纪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
德艺双馨[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科室。来的多是急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急,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容易激动,而医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既做出正确的医疗处理,还需要向患者或者家属交待病情,得到理解和支持。所以在短时间内做好工作,刘清泉的秘诀是“以患者为中心”。对于沟通,刘清泉有两个原则:一是主动,二是用通俗的语言。他常说,作为急诊科医生,嘴要勤,腿要勤,眼要勤,手要勤,该和患者、家属沟通的,应主动找他们去谈。在沟通的过程中,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用通俗的语言,让患者或家属了解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而不要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使患者被迫签字或接受治疗。
为积累临床疾病的抢救经验,刘清泉亲自为患者煎药鼻饲,守在患者身边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和疗效。不管假日或夜间,有呼必到,每天工作9小时以上,有时长达12小时。不管时间多晚,工作多累,他都耐心细致地为每个患者精心诊治,赢得越来越多患者的信赖和支持。
2003年3月,刘清泉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了北京市第2例输入型“SARS”的救治工作,并协同有关专家制订了有关“SARS”的中医药治疗预防方案,为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救治“SARS”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参与“SARS”前期的抢救工作,并协同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开展临床救治,及时提出中医药的治疗方案,在救治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