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隐球菌病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内脏真菌病。主要侵犯肺和中枢神经系统,但也可以侵犯骨骼、皮肤、粘膜和其他脏器。
病因及发病机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菌通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肺是感染的首发部位。正常人吸入隐球菌后,引起肺内感染,病变多仅局限于肺部,很少出现症状,常有自愈倾向。若因过度劳累或有免疫缺损的慢性病患者(如晚期恶性肿瘤、白血病、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广谱抗生素及抗癌药等治疗),吸入真菌后在肺内形成病灶,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且多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病理变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菌感染后仅引起轻度炎症反应。肺部有局限性或广泛性肉芽肿形成,坏死和空洞少见,钙化和肺门淋巴结肿大极为罕见。也可在胸膜下形成小结节。隐球菌可在脑部冠状切面的灰质部分产生病变,常可引起脑膜脑炎。
临床表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毫无症状。轻者可有发热,干咳,偶有少量咯血,乏力,体重减轻。重症患者有气急和低氧血症。影像学表现特征的征象为胸膜下结节,也可表现为肺炎、多发结节、空洞、肿块样损害。
X线表现:病变以双侧中下肺部为多见,亦可为单侧或局限于一肺叶。可呈孤立的大球形灶或数个结节状病灶,周围无明显反应,类似肿瘤;或为弥漫性粟粒状阴影;或呈片状浸润阴影。约10%患者有空洞形成。
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诊断需要组织学和微生物学证据。合并脑膜炎者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镜检发现隐球菌有助于诊断。痰、胸液和脑脊液作墨汁涂片或培养,检出隐球菌时即可确诊。补体结合反应阳性亦有助于诊断。
治疗措施[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病常在免疫功能降低时发病,故应消除各种诱发因素。早期局限性肺部肉芽肿或空间,可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必要时可手术切除。治疗上可选用氟康唑、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B。
肺隐球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X线表现:病变以双侧中下肺部为多见亦可为单侧或局限于肺叶可呈孤立的大球形灶或数个结节状病灶周围无明显反应类似肿瘤;或为弥漫性粟粒状阴影;或呈片状浸润阴影约%患者有空洞形成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参考文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医学教材.陆再英、钟南山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