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
祛痰(dispelling Phlegm),运用祛痰药以排除或消散痰浊,治疗各种痰病的治法。又称化痰。痰是由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湿积聚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它又作为病因导致各种痰病。痰不仅可以停留在肺,也可以停留在人体的其他部位,因此痰所致的病证很多,祛痰法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常用于滞痰在肺而致的咳喘咯痰;痰浊迷心而致的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在胃而致的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在经络筋骨而致的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阴疽流注;痰浊上犯而致的眩晕;痰气结于咽喉而致的梅核气等。根据痰的病因、性质以及不同的临床表现,祛痰法又常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治风化痰等。
燥湿化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适用于湿痰证的治法。湿痰证多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所致,证见咳嗽痰多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头眩心悸,四肢困倦,舌苔白滑或腻,脉缓等。常用燥湿化痰的药有半夏、陈皮等。代表方剂如二陈汤。
清热化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适用于热痰证的治法。热痰证多因火热灼津,痰热互结所致,证见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为癫狂,瘰疬等。常用药有瓜蒌、贝母、胆南星、礞石等。代表方剂如清气化痰丸、滚痰丸、消瘰丸。
温化寒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适用于寒痰证的治法。寒痰证多因阳虚阴盛,水饮内停所致,证见吐痰清稀,咳嗽胸满,苔白滑,脉沉迟等。常用温化寒痰药有干姜、细辛、白芥子等。代表方剂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润燥化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适用于燥痰证的治法。燥痰证多因肺阴不足,虚火烁津,或感受燥邪所致,证见咯痰不爽、痰稠而黏,咽喉干燥,舌红少苔等。常用药有瓜蒌仁、杏仁、贝母、天花粉等。代表方剂如贝母瓜蒌散、百合固金汤。
治风化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适用于风痰证的治法。风痰证有内外之别,治法有疏风化痰与熄风化痰的不同。疏风化痰,适用于外风挟痰证,因外感风邪、肺气不宣所致,证见恶寒发热,咳嗽有痰,鼻塞咽痒,舌苔薄白等,常用宣散外邪的药如荆芥、苏叶、桑叶等,与化痰药桔梗、紫苑、白前等配合使用,代表方剂如止嗽散。熄风化痰,适用于内风挟痰,此多因痰浊内阻,肝风内动,风痰上扰或风痰阻络所致,证见眩晕,甚或昏厥,不省人事,或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斜等。常用熄风药如天麻、钩藤、僵蚕等,与化痰药半夏、竹沥等配合使用,代表方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临床注意事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①治疗痰病时,不宜单攻其痰,同时应重视治其生痰之本,此即所谓“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的道理。②痰随气而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因此祛痰剂中,每配伍理气之品。③痰流注经络、肌腠所致的瘰疬、痰核,需辅以疏通经络,软坚散结等法治疗。
西医解释:[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使痰液变得稀薄以便容易咳嗽出来的方法。
常用方法:
2、口服药物。如溴已新、鲜竹沥
化痰常常配合使痰液容易引流的其它方法:如震动排痰仪器、拍背、吸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