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为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
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发病原因:
一般认为与沙门菌感染有关。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的肉类、禽蛋类等食物或水传播给人;医院内可因被污染的被服、医疗用具、工作人员的手、玩具、公用的水管、门把柄等造成院内交叉感染,严重时甚至造成病房内暴发流行。
二、发病机制: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
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后,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该区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病毒感染者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但培养为阴性。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细菌侵及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出血及坏死,淋巴结内可分离出沙门菌。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症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咽痛、倦怠不适,继之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年龄较小患儿在临床上出现与阑尾炎相似的症状,但病情较轻,而无腹肌紧张者,应考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大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
2、腹痛:
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可在任何部位,但因病变主要侵及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故以右下腹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两次疼痛间隙患儿感觉较好。
腹痛以右下腹痛常见,呈阵发性、痉挛性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少见。
最敏感的触痛部位可能每次体检不一样,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不似急性阑尾炎时固定,并且程度较急性阑尾性炎轻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约20%的病儿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偶可在右下腹部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二、相关检查:
三、诊断:
可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和相关检查得出诊断。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检查化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血常规:
起病后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
二、病理组织检查:
三、粪便检查:
大、小便常规均正常。
四、超声检查:
表现为腹腔肠系膜增厚,并可见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大小不等,多位于右下腹,其外形光滑、完整,皮髓质分界清,呈低回声,其内回声均匀,腹腔可见少量液性暗区。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应与以下病症相鉴别:
一、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急性阑尾炎一般分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1、临床表现: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的一个体征。
典型阑尾炎患儿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压痛及反跳痛,并有腹肌紧张。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鉴别之处:
二、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tuberculous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可为原发,亦可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多发生于儿童以间歇性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肠粘连等。系统的抗结核治疗,效果较好。
1、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除腹痛、发热外,常有盗汗、消瘦、食欲不振等结核中毒症状,并伴有其他部位结核感染。
2、鉴别之处:
1、临床表现:
2、鉴别之处: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并发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身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因患儿多有呕吐、进食少,脱水,电解质紊乱常见;有些患者可能并发肠套叠,并发肠梗阻。
一、肠套叠:
1、简介:
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常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2、临床表现:
腹痛为早期出现的症状,其特点是平素健康的婴儿,无任何诱因而突然发生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患儿表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屈腿、面色苍白。每次发作约10~20分钟,以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约数十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其症状如前。如此反复多次,患儿精神渐差、疲乏不堪、面色苍白。
二、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ileus):
1、简介:
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为常见急腹症,可因多种因素引起。
2、临床表现:
起病初,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继则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预防:
1、定期体检:
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做好随访:
防止病情恶化。
3、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属病毒感染,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因此平时注意预防感冒发热和注意饮食规律。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西医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保守治疗:
若已确诊,可保守治疗,一般经禁食、静脉输液及抗生素治疗腹痛,可明显好转,逐渐恢复,无需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
1、但若经上述治疗,症状不见好转者,或难与急性阑尾炎鉴别时,宜手术探查。
2、沙门菌引起者,如果形成脓肿或出现腹膜炎症状,则行手术引流。
沙门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疾病以胃肠炎最多见,也有引起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报道。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为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cute nonspecif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由Brenneman(1921)首先提出,一般病例药物治疗有效,少数肠系膜淋巴结炎化脓后形成脓肿,则需外科治疗。
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好发于儿童或少年。
细菌侵及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出血及坏死,淋巴结内可分离出沙门菌。应先行保守治疗,若形成脓肿或出现腹膜炎症状时,则行手术引流。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护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预后:
一般较好,大部分不需任何特异治疗就可康复。
死亡罕见,可能只发生在出现继发性特异性细菌感染时(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淋巴结破裂及破裂后引发的脓肿与腹膜炎)。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