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毛滴虫病

来自医学百科

人毛滴虫是寄生肠道鞭毛虫,多见于盲肠结肠,可引起腹泻等临床症状,故又称为肠滴虫病。

肠毛滴虫病的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发病原因

人毛滴虫与阴道毛滴虫形态相似但波动膜和基染色杆较长直至虫体后端,后鞭毛在波动膜左侧并行,在虫体后端伸出体外。伪足形成较少见,在不适宜环境中可形成假包囊。虫体通过吞饮、吞噬等获取营养。滋养体寄生在人结肠并以纵二分裂法繁殖。滋养体随腹泻便排出,在室温下可存活8天;土壤中可存活7天。人因食入被滋养体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也可由苍蝇等传播。

(二)发病机制

人毛滴虫可引起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症反应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淋巴滤泡脓肿形成。当宿主抵抗力下降时,在肠道共生细菌存在下,虫体大量繁殖,黏膜损害明显加重,腹泻次数增多。毛滴虫的活跃运动,造成强烈的机械刺激,引起腺体分泌亢进。虫体具有较多的溶酶体,内含丰富的酸性磷酸酶水解酶。大量虫体释放的溶酶体酶,可使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出现腹泻。

肠毛滴虫病的症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病全年散发,以夏秋季为多。起病可缓可急,病程由数小时以至20余年不等。腹泻为主要症状,稀糊便,可有黏液但脓血便少见。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约1/5患者有中至低度发热高热罕见。少数患者表现为腹泻、便秘交替。人毛滴虫寄生在胆道时可引起右上腹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及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肠滴虫病应与引起腹泻的其他疾病相鉴别,胆道寄生时则应与细菌胆道感染相区别。

粪便和胆汁中查找虫体是确诊的依据。

肠毛滴虫病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肠毛滴虫病的检查化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滴虫病可通过粪便直接涂片镜检或培养阳性。

肠毛滴虫病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滴虫病应与引起腹泻的其他疾病相鉴别,胆道寄生时则应与细菌胆道感染相区别。

肠毛滴虫病的并发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可并发胆道滴虫病。

肠毛滴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治疗

病原治疗药物,首选甲硝唑,成人剂量为600~800mg/d,儿童按10~15mg/(kg.d)计,分3次或4次口服,5~7天为一个疗程,即期疗效达100%,近期疗效也达95%。此外,还可用替硝唑(tinidazole)2g,1次顿服,或50mg/kg体重,1次顿服。或用奥硝唑(ornidazole)2g,1次顿服。新药塞克硝唑(secnidazole)2g,1次顿服亦有良好疗效。

(二)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

肠毛滴虫病的护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毛滴虫病的预防措施同肠道传染病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