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电疗法

来自医学百科

中频电疗法

(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一、概述

应用频率为1000 ~100,000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临床常用的有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和等幅正弦中频(音频)电疗法三种。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有电脑中频电疗机、电脑肌力治疗机问世,并应用于临床。

二、中频电流的特点

1.无电解作用 中频电流是正弦交流电。由于是交流电,作用时无正负极之分。亦不产生电解作用,所以使用时操作简单,电极一般(铅板和一层绒布)。

2.降低组织阻,增加作用深度 机体组织相当于一小电容器,对交流电显示的容抗,可用XC=1/2πfc表示,从式中可知,f越高则XC越小。因此,中频电流可以克服机体组织电阻,而达到较大的作用深度。

3.对机体组织有兴奋作用 中频电流单一周期不能引起一次兴奋,由于哺乳动物运动神经每次兴奋后有一个绝对不应期,持续时间约1ms左右,因此为使每个刺激都能引起一次兴奋,频率不能大于1KHz,为此将1000Hz以下的频率定为低频电流。而中频电流频率在1KHz~100KHz之间,已不能每次刺激都引起一次兴奋,需综合多个刺激的连续作用才能引起一次兴奋,即所谓中频电刺激的综合效应。

4.中频电对神经肌肉刺激的特点 中频电流对皮肤感觉神经刺激引起的是一种舒适的振动感(大强度时者有不适的束缚感),这种刺激不会引起痛纤维的兴奋。因此中频电流作用时可以使用较大的电流强度来引起深部肌肉强烈地收缩,但不致引起电极下的烧灼刺痛感。目前认为,低频感应电流只能兴奋正常的神经肌肉,而中频交流电(尤其频率为6000Hz者)仍有可能兴奋变性的神经肌肉。有人提出6000~8000Hz的中频电流作用时,肌肉收缩阈与痛阈有明显的分离现象,即在此频率内,使肌肉发生强烈收缩而不引起疼痛。

5.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的生理学特点 幅度恒定的中频电流虽有上述优点,但它由于幅度无变化易为人体所适应,目前临床上已用低频(0~150Hz)电流调制中频电流,使中频电流的幅度随低频电流的频率发生变化。因此,这种电流兼有低、中频电流的特点,且由于其波形、波幅、频率、调幅度的不断变化,人体不易适应。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这类电流有干扰电流和调制中频电流,经过整流的脉冲中频电又可进行药物离子导入治疗。

等幅中频电流与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由于调制电流的频率不同而有不同的生理效应

对运动神经和肌肉

1~10Hz 可引起肌肉单收缩

25~50Hz 可引起肌肉强直收缩

100Hz 可引起肌肉收缩减弱或消失

感觉神经

50Hz 震颤感明显

100Hz 止痛

血管

1~20Hz 提高血管张力

50~100Hz 扩张血管

植物神经

4~10Hz 兴奋交感神经

20~40Hz 兴奋迷走神经

100~150Hz 抑制交感神经

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镇痛作用 中频电疗作用的局部,皮肤痛阈明显增高,临床上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尤其是低频调制的中频电作用最明显。其镇痛作用即时止痛及后续止痛作用。

1.即时止痛(直接止痛)作用,即时止痛的机制有以下几种假说。

(1)掩盖效应 中频电流引起明显震颤感,其冲动闯入痛冲动传入道路的任一环节,可以阻断或掩盖痛刺激的传导,而达到止痛或减弱疼痛的目的。

(2)闸门控制假说。

SG-脊髓后角胶质细胞, T-脊髓后索向中枢投射的细胞,-抑制,+兴奋。

a.认为周围感觉神经中的粗纤维传入非痛性冲动,细纤维传入痛性冲动,两种纤维进入脊髓后角后,一方面通过突过触向中枢投射,另方面二者对后角中的胶质细胞(SG)又有不同的控制作用。

b.粗纤维兴奋的结果 兴奋SG,抑制了传入道路,结果,细纤维传导的痛冲动传入受阻。

c.细纤维兴奋的结果 抑制SG,开放了传入道路,结果细纤维的传入增加,出现痛冲动。

d.由于中频电流引起明显振颤感和肌肉颤动感,是对粗纤维的一种兴奋刺激,粗纤维兴奋引起“闸门”的关闭,阻止了细纤维的传入,从而发生镇痛作用。

(3)皮层干扰假说 电刺激冲动与痛冲动同时传入皮层感觉区,在中枢发生干扰,从而减弱或掩盖了疼痛感觉。

(4)即时止痛作用的体液机制,目前多用内源性吗啡多肽理论解释,内源性吗啡样多(简称OLS)是从脑、垂体、肠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多肽,具有吗啡样活性,是体内起镇痛作用的一种自然神经递质,与镇痛有关的主要有脑啡肽(即时止痛达3-4分钟)和内啡肽(镇痛持续3-4小时)。中频电流刺激可激活脑内的内源性吗啡样多肽能神经原,引起OLS释放,达到镇痛效果。这些物质镇痛效果较吗啡强3-4倍,又无吗啡之付作用。

2.后续止痛(间接止痛)作用,目前认为中频电流治疗后的止痛作用主要与这种电流作用后,改变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组织间、神经纤维水肿减轻,组织内张力下降,使因缺血所致的肌肉痉挛缓解,缺氧状态改善,促进钾离子、激肽、胺类等病理致痛化学物质清除,以达到间接止痛效果。

(二)促进血液循环 中频电流,特别是50~100Hz的低频调制中频电流,有明显的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的作用,可使皮肤温度上升,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增多等。其作用机理:

1.轴突反射 中频电流刺激皮肤感受器,冲动一方面传入神经元,一方面经同一轴突的另一分支逆行到小动脉壁,引起局部血管扩张

2.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 中频电流刺激感觉神经,使神经释出小量的“P”物质和乙酰胆硷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反应。

3.肌肉活动代射产物的作用 肌肉收缩的代射物产物如乳酸、ADP、ATP等均有明显的血管扩张作用。

4.对植物神经的作用 中频电流促进局部血循环作用可能与抑制交感神经有关。

(三)锻炼骨骼肌 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与低频电流的作用相仿,能使骨骼肌收缩,因此常用于锻炼骨骼肌,且较低频电流为优越:

1.对皮肤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小,又无电解作用,较有利于长期治疗。

2.人体对此电流耐受好,电流进入深度大,特别对深部病变效果好。

(四)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等幅中频电流(音频电)有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临床上广为应用,其作用机制尚研究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