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颗粒细胞瘤
为最常见的一种具有内分泌(以雌激素为主)功能的卵巢肿瘤。占全部卵巢肿瘤的1~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据上海医科大学等统计,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60%在绝经期后,青春期前者<5%。图示右卵巢区囊实性肿块,囊壁附有乳头状实质性回声团块。T=肿块;CY=囊液。
临床表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除有非特异性卵巢肿瘤的症状,诸如腹痛、腹胀、腹部肿块、压迫症状,约10%病例出现腹水,偶见Meigs征。此外,尚有与肿瘤内分泌功能有关的特异性症状,青春期前者可出现性早熟;绝经期前者表现月经紊乱,如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或闭经;绝经后者常有子宫出血。多数肿瘤患者伴一种或多种雌激素症状,包括乳房肿胀、触痛、青春重返的症状,性早熟及异常子宫出血。故以往有卵巢功能性肿瘤或女性化肿瘤(functional tumor or feminizing tumor of ovary)之称,但偶见男性化,则由于黄素化作用所致。本病常合并子宫内膜囊性增生至子宫内膜癌的程度不等的子宫病变。本瘤合并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为5~6.5%。多数肿瘤经腹部检查或盆腔检查能被触及,约10~15%不能被触到,甚至直到因子宫病变行子宫切除时始被发现。
多为单侧,仅5~8%为双侧。肿瘤体积大小不一,有报道一例直径达40cm、重15.5kg者(Dockerty,1939)。肿瘤圆形或椭圆形,有包膜,表面光滑或分叶状,视间质比例不同而质可软或韧,切面灰白或淡黄,与所含脂肪量有关,常伴出血、坏死。可形成大的多房性囊块而极似粘液性囊腺瘤或痼。
病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肿瘤细胞与正常的粒层细胞类似。偶尔全部由粒层细胞构成,但更多肿瘤含有不同量的卵泡膜细胞及纤维间质成分。本瘤的组织形态极为多样化,一般可分为大或小滤泡型(macrofollicular or microfolicular pattern)、岛屿型(insular pattern)、梁柱型(trabecular pattern)及弥漫或肉瘤样型(diffuse or sarcomatoid pattern)。但常以混合型出现。分化好的肿瘤均可见卡—埃二氏小体(Call-Exner body),为分布在瘤细胞群中的许多囊性小区,周围瘤细胞略成放射状排列,囊腔内含不规则网状或细丝状嗜酸性物质,乃本瘤的特征。Stenwig(1979)认为弥漫型预后略差,但Fox(1975)则认为弥漫型与其他各型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区别。一般认为粒层细胞瘤属低度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分化差的粒层细胞瘤与未分化癌的鉴别主要根据细胞核的特征。本瘤细胞核呈淡染(空泡状)、卵圆或多角形,常有核纵沟或核折叠,而未分化癌细胞核深染、核仁显著,常见不典型分裂相,核纵沟和核折叠罕见。
经脂肪染色,粒层细胞中的卵泡膜细胞成分可见类脂质滴,而粒层细胞则无,可能说明甾体激素的产生与卵泡膜细胞有关。
中药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许多中药有直接抗肿瘤作用,可单用于治疗各期肿瘤,亦用于手术前控制肿瘤生长,或手术后防止肿瘤复发。亦可于放、化疗中用于纠正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胃肠道反应等。
内服煎剂:益母草 夏枯草 泽兰叶 乌药 菟丝子 龙骨 石韦 半枝莲 天葵子 金银花 莲子心 川楝子 沙参 桂枝 竹茹 山甲珠 龟板 鳖甲 阿胶等。白带多加茯苓 白术 海螵蛸 藕节;赤白带加海螵蛸 茜草 土茯苓 山栀子;纳差腹胀加山楂 神曲 麦芽;恶心呕吐加竹茹 陈皮 黄连 苏叶 砂仁;白细胞减少加山茱萸 补骨脂 仙茅 何首乌 淫羊霍;或人参 女贞子 麦门冬 旱莲草 丹皮;或天花粉 肉桂 甘草;血小板减少加生地 仙鹤草 枸杞子 肉苁蓉;恶心加半夏 黄芩 生姜;以上方剂每日剂水煎服,30剂为一疗程。
内服散剂:九节菖蒲 芦荟 西洋参 珍珠 海马 蜈蚣 冬虫夏草。传统中药炮制后研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2克。如吞服粉剂有困难者,可将药粉装入胶囊,每胶囊装0.5克,每次服2~4粒。
外用敷剂:天麻 秦艽 元胡 吴茱萸 柴胡 姜黄 羚羊角 全蝎 蜈蚣 冰片等。水煎,局部湿敷,每次~30分钟,每日至3次。
外用擦剂:干蟾皮 防己 元胡 血竭 乳香 没药 冰片 牛黄等。精制成外用剂,用于疼痛显著者局部涂敷。每日~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