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放射性核素检查

来自医学百科

泌尿系统放射性核素检查(radionuclide studies of urogenital system),将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示踪剂或显像剂经静脉引入泌尿生殖系统脏器,通过体表探测发出的γ射线来测定脏器的功能或显示脏器形态的检查方法。具有无创伤性、简便、灵敏、定量等优点,常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诊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肾图[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31碘-邻碘马尿酸(OIH)静脉注入后,几乎全部经肾脏吸收然后随尿排出。用放射性探测器分别在左右肾区描记下来,这一过程,表现为肾区放射性随时间起落的曲线,称为肾图。正常人两侧肾图一致。肾图图上有八个线段。放射性突然急骤上升(a段),表明OIH到达和充盈肾血床;然后有2~5分钟的积累(b段),这与OIH被肾实质逐渐吸收,积累的速率与肾血流量肾功能有关;然后曲线逐渐下降(c段)反映OIH随尿排出。当肾血流量减低或肾功能受损,患侧b段上升缓慢,峰时后延,尿路引流不畅时,患侧c段下降延缓。肾图是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简易过筛检查,简便的分肾功能判断和尿路梗阻的诊断方法,灵敏度在85%以上。缺点是:①肾脏位置异常或探测器对位误差可影响结果的正确性。②明显的肾血流量降低和肾功能不良,可影响c段的下降,明显的肾盂扩张也会影响b段的上升,因此,b段和c段异常的特异性较差,其临床意义尚需结合临床情况考虑。

肾动态显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99mTc-二乙三胺五醋酸(DTPA)静脉注入后,几乎全部由肾小球滤过,然后随尿排出。快速静脉推注DTPA后的20秒钟内,用γ相机在肾区逐秒摄影,可以得到DTPA随血流灌注到肾血床的影像,称灌注影像。随后逐分摄数帧,可以得到DTPA滤入肾小管腔内但尚未流入收集系统的肾实质影像。以后每5分钟摄影一帧,可见肾影的外缘逐渐减淡,肾盏肾盂逐渐显示、增浓,然后渐渐消退,是为排出影像。此法能一举依次观察到两侧肾血流、实质功能和形态以及尿路通畅情况,又不存在对位误差的问题,因此,所提供的信息较肾图正确、丰富而明确。此法在简易地全面监测移植肾的血管、肾实质和尿路情况方面有独特的价值。用OIH也可进行肾动态显像。用扫描机成像的速度很慢,不能捕获灌注影像。只能粗略地观察到肾实质和排出情况。

肾静态显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99mTc-二巯丁二酸(DMSA)静脉注入后,几小时内约40%聚集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用γ相机或扫描机均可获得质量较好的肾实质影像,用于观察肾脏位置、形态和大小,发现肾实质内的占位性病变、破坏性病变、缺血性病变和炎性瘢痕。此法的优点是能够客观地、直接地显示整个的肾实体。若采用放射性核素计算机断层照相机,也可得到各断层影像。缺点是各种病变皆表现为局部放射性减淡或缺损,无特异性;直径小于1cm的病变难以发现。

膀胱显像和尿返流试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99mTc-DTPA经导尿管引入膀胱或经静脉注入后,大部分排至膀胱而肾内存留甚少时,令受检者作逼尿动作或用力排尿,以每秒一帧的速度连续在肾区和输尿管区摄影,若在该区出现放射性增加,为尿返流的证明。此法所得影像较为粗糙,但性器官接受的照射剂远低于X射线膀胱造影,不失为检查反复泌尿系感染原因的好办法,尤宜用于小儿。

阴囊灌注和血池显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快速静脉推注99mTc-高锝酸盐后,30秒钟内用γ相机对准阴囊每3秒摄影一帧,是为灌注相,10分钟后摄一帧,是为血池相。对阴囊内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