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

来自医学百科

痱子是夏天最多见的皮肤急性炎症。痱子是由汗孔阻塞引起的,多发生在颈、胸背、肘窝、腘窝等部位,小孩可发生在头部、前额等处。初起时皮肤发红,然后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其中有些丘疹呈脓性。生了痱子后剧痒、疼痛,有时还会有一阵阵热辣的灼痛等表现。

Bklg5.jpg

  

临床类型

临床上,痱子分为三种类型:

1、红痱红色粟粒疹):是因汗液在表皮内稍深处溢出而成。临床上最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好发于手背、肘窝、颈、胸、背、腹部、妇女乳房下以及小儿头面部、臀部,为圆而尖形的针头大小密集的丘疹或丘疱疹,有轻度红晕。皮疹常成批出现,自觉轻微烧灼及刺痒感。皮疹消退后有轻度脱屑

2、白痱晶形粟粒疹):是汗液在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溢出而成。常见于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长期卧床、过度衰弱的患者。在颈、躯干部发生多数针尖至针头大浅表性小水疱,壁极薄,微亮,内容清,无红晕。无自觉症状,轻擦之后易破,干后有极薄的细小鳞唇。

3、脓痱(脓疤性粟粒疹):是痱子顶端有针头大浅表性小脓疱。临床上较为少见,常发生于皱襞部位,如四肢屈侧和阴部,小儿头颈部也常见。脓疱内常无菌,或为非致病性球菌,但溃破后可继发感染

一般来说,痱子最容易长在儿童身上,但有些皮肤娇嫩、肥胖多汗或体质虚弱的成年人也会长痱子。除了脚底、手掌等皮肤较厚的部分外,全身各个部位都会生痱子。预防发生痱子,主要是注意皮肤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容易生痱子的人,洗完澡要擦干,然后涂上一点爽身粉或痱子粉。不要在烈日下嬉戏,饮食不要过饱,少吃糖和高脂肪的食物,这些都可以预防痱子的发生。 

小儿痱子

又名“汗疹”,原因是大量且持久的出汗,造成汗孔阻塞而引起。多发于高温多湿的夏季。大人、小孩皆会发生,不过,由于宝宝皮肤细嫩,且汗腺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发生汗疹的机会较多。除了小宝宝外,多汗或肥胖者也常有汗疹的困扰。 汗疹大部分为自限性,一二周内即会消失,轻微的痱子,只要让宝宝处于通风好的环境,保持凉快,衣服能吸汗,或帮宝宝泡个温水澡中放入少许3Q宝宝痱子露 ,再擦上适量痱子粉保持干爽即可。在门诊中,常见宝宝已长满了痱子,家长仍怕宝宝着凉而不敢吹冷气或套了好几件衣服,如此反而使得痱子更为严重。持续不退的痱子,易有续发性细菌霉菌感染湿疹化,此时就应寻求皮肤科医生的诊治。一些体重过重的胖宝宝,在其皱褶对磨部位,如脖子、腋下,大腿内侧等,痱子常演变变成“对磨疹”,病灶常呈潮红一片,脱屑、湿润甚至糜烂皲裂等情况皆有可能发生。

如何避免痱子或对磨疹的发生?在炎炎夏日,宝宝其实比大人更怕闷热,所以宝宝的衣服要宽大、吸汗、透气性高,宝宝所处的环境要通风、凉快或有冷气设备。  

治疗措施

生了痱子不要用手抓,不要用强碱性肥皂洗。不要用热水烫,可用温水冲洗擦干,扑撒痱子粉。抓破后有感染的患者,应涂用抗生素药膏。

1.一般治疗:保持室内通风凉爽,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小儿要勤洗澡,及时擦干汗及更换衣服;发热、卧床病人,勤翻身,经常洗擦皮肤。可进食清凉解暑药膳,如绿豆糖水、绿豆粥、清凉糖水等。 避免搔抓,勿用肥皂洗擦。

2. 可内服清热、利湿、解暑的中药或制剂。

3.可外用消炎止痒制剂。

4. 继发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  

预防措施

平时注意皮肤清洁,勤洗澡,保持皮肤干燥,清洗后扑撒痱子粉可预防痱子发生。

痱子的形成是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身体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浸渍表皮角质层,致汗腺导管口闭塞,汗腺导管内汗液储留后,因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于汗孔处发生疱疹和丘疹,发生痱子。也有医家认为:汗孔的闭塞是一种汗孔的原发性葡萄球菌感染,此种感染与热和湿的环境有关。

一般来说,痱子最容易长在儿童身上,但有些皮肤娇嫩、肥胖多汗或体质虚弱的成年人也会长痱子。除了脚底、手掌等皮肤较厚的部分外,全身各个部位都会生痱子。预防发生痱子,主要是注意皮肤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容易生痱子的人,洗完澡要擦干,然后涂上一点爽身粉或痱子粉。不要在烈日下嬉戏,饮食不要过饱,少吃糖和高脂肪的食物,这些都可以预防痱子的发生。    

中医对痱子的认识

痱子,病名。指夏季因汗泄不畅而生的一种皮肤病。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亦名疿汗疹、疿疮、痱子。该病由于暑湿蕴蒸,汗泄不畅所致。多发于盛夏之际,小儿及肥胖者易患。好发于头面、颈项、腹、背、肩、股等处。症见皮肤汗孔发生密集如粟米样之红色丘疹,患者自觉搔痒及灼热感,常因搔抓疹破而继发感染引起痱毒(汗腺炎)。轻者以外治为主,可用六一散或痱子粉外扑。重者配以中药,可内服清暑汤或绿豆汤(绿豆煮熟,薄荷煎汤,加糖)代茶饮。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