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未登录
登录
医学百科
搜索
查看“白蜡”的源代码
来自医学百科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语言
页面选项
Read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白蜡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b>科名:木犀科</b>{{百科小图片|bkis2.jpg|}} <b>属名:[[白蜡]]属 </b> <b>[[学名]]:Fraxinus chinensis</b> <b>形态:落叶[[乔木]],小枝光滑;[[冬芽]]黑褐色,被[[绒毛]]。叶为羽状</b> “白蜡”,即由白蜡虫分泌的蜡质,熔点较高,颜色洁白,是我国的特产之一。 ==[[地理分布]]== 河南-鄢陵 江苏-大丰 山东滨州 ==植物用途== 可制蜡烛或药丸外壳,又可用来涂蜡纸,密封容器等。 ==起源== 峨眉山白蜡起源于隋唐时期。相传隋末唐初药王孙思邈(581-682)曾两次来峨眉山踏深山攀悬崖采集各种[[中草药]],一日在大峨寺后山上发现一棵树上长有很多果果,果果下方都吊有白色透明的水滴,尝之如密。继后又发现树枝条上有小虫(白蜡虫),不久树条上又长起白雪(就是蜡花)。最后小虫变成蛾飞出。经试验,蜡花治伤疗疮有奇效于是药王动员山民培养此虫,以至产虫、产蜡,这就是峨眉山白蜡的起源。 起初白蜡除药用外,我国人民还发明用白蜡制成蜡烛照明。到了唐代佛教盛行,峨眉山作为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香火鼎盛,慕名前来朝山烧香的僧人和拜佛的教徒络绎不绝。 东南亚一带僧人和佛教徒把蜡烛带回去使用,这就是峨眉山白蜡出口的起源。随着宋、明朝峨眉山高僧先后出访印度、缅甸、朝鲜、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传扬佛教文化,白蜡出口逐年增长。 北宋时期太宗太平兴国5年(980)万年寺住持藏真禅师用太宗皇帝御赐的三千两黄金铸普贤铜像一尊,像高7.35米,重62吨,就是用白蜡制模,浇铸而成。 “白蜡”其他含义:上乘精制,颜色洁白的[[蜂蜡]],也被称为“白蜡”。 ==水果== 白蜡又名白蜡子,主产广东高州、电白等县(市),其主要特点:树体生长势中等;果实近心形或卵圆形,中等大,[[单果]]重19~30克,皮薄鲜红色;果肉白蜡色,肉脆爽清甜;可食率69.8%~83.7%,可溶性固形物17.2%~20.4%,酸含量0.12克/100毫升,种子中等大,品质优良,5月下旬~6月上旬成熟。白蜡早熟、优质丰产,能调节市场供应,可适度发展。 <b>形态</b>:落叶乔木,小枝光滑;冬芽黑褐色,被绒毛。叶为羽状 复叶,长13-20厘米,小叶5-9CM,具短柄,椭圆形或具波状齿,上面无毛。 下面中脉上有短毛;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与当年枝上,与叶同时开放,大而 疏松,无毛;萼钟状,不规则,4深裂;无花冠。[[翅果]],倒披针形,长3.5~4cm,尖端 钝,短尖或凹入。花期4月。果期8~9月。 分布:北自我国东北中南部,经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达广东、广西,东南至福建 ,西至甘肃均有分布。 <b>习性</b>:适应性很强,喜温暖、湿润,耐寒、耐涝、耐盐碱、耐干旱 <b>繁殖</b>:分根、[[扦插]]、播种 <b>用途</b>:板材 、保土 、编织 、[[防风]] 、防沙 、工业用油 、建筑 、蜜源 、庭院树 、行道树 、细木工 、中草药 、造纸 。 <b>别名:</b>[[青榔木]]、[[白荆树]] <b>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b>该树种形体端正,树干通直,枝叶繁茂而鲜绿,秋叶橙黄,是优良的行道树和遮荫树;可用于湖岸绿化和工矿区绿化 [[分类:植物分类学]]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百科小图片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白蜡
。
导航
导航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