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来自医学百科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balantidiasis coli),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侵入肠壁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寄生虫病。主要症状为腹泻。猪是主要传染源。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人群中较少见,中国的云南、广西、广东等省,有散发病例报告。

病原体简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虫属纤毛虫门,动基裂纲,前庭亚纲,毛口目,毛口亚目,小袋纤毛虫科。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和包囊两期。滋养体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50~200μm,宽30~100μm,寄生盲肠和结肠,为人体最大的寄生原虫。体表覆盖紧密的纤毛,虫体前端有凹陷的胞口,与漏斗形的胞咽相连,胞口和胞咽壁上有纤毛,纤毛摆动,将食物从胞口送入体内,形成食物泡。食物消化后的残渣经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人肠内的滋养体很少形成包囊,而猪肠内的虫体可大量形成包囊。滋养体随粪便排出后,在外界也能成囊。包囊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 40~60μm,随污染的食物经口进入小肠脱囊,滋养体逸出并下移至结肠内寄生。经二分裂繁殖,有时也行接合生殖。发病与虫体的致病力、数量及寄主机体的内在因素(如肠腔的碱性环境、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菌群)有关。在适宜的条件下虫体大量繁殖并借自身的机械运动及分泌的透明质酸酶侵入结肠肠壁,形成类似溶组织内阿米巴所致的溃疡。严重时可形成脓肿,偶可侵入回肠末端。


临床表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人感染后可无症状,但多数以急性发病,有腹痛、腹泻,每日数次至十多次,有粘液脓血便,有里急后重感,也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轻者不治自愈或转为慢性后呈周期发作。营养不良或体弱者症状严重,甚至死亡。


实验室检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细菌分离培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取病死猪的肝、脾、肺和肠系膜淋巴结,分别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和营养肉汤,37℃培养24h,看是否见细菌生长。

粪便检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自小肠、结肠和盲肠分别取少量稀便和肠黏膜刮取物,滴于载玻片上,加适量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于低倍镜暗视野观察,仅在结肠和盲肠内容物及肠黏膜刮取物中发现结肠小袋虫滋养体和包囊,而小肠内容物及其黏膜刮取物中未见到。滋养体呈卵圆形或梨形囊状,大小为30~150μm×25~120μm,身体前端有一略为倾斜的沟,沟的底部有胞口,由于胞口的吸附作用,引起其周围液体的流动。囊内有一个主核,呈腊肠样。滋养体的外部有纤毛,通过纤毛有规律地摆动,虫体旋转并向前快速移动。包囊壁光滑,呈球形或卵圆形,大小为40~60μm,囊内有1个虫体。包囊不能自主运动,但可随粪液的流动而移动,其壁易变形 。

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粪便涂片镜检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四环素甲硝哒唑治疗有效。

预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预防主要在于加强粪便及猪的管理,注意个人卫生与饮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