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109.102讨论2014年1月26日 (日) 17:16的版本 (以“<b>什么是肠道传染病</b> 肠道是指大肠小肠,是人体消化道的一部分。我们日常的饮用水及食物,如果被病...”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是指大肠小肠,是人体消化道的一部分。我们日常的饮用水及食物,如果被病原体所污染,那么这些被污染的水和食物,经过口腔进入肠道,这些病原体在肠道内繁殖且散发毒素,破坏肠粘膜组织,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和损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人体一旦被传染,患者由粪便中排出病原体,病原体将再次污染他人,这样的传染病就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包括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副霍乱以及食物中毒等;阿米巴原虫引起的阿米巴痢疾;相关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等。

肠道传染病共同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 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可使水受到污染。水源受到污染后可引起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霍乱、伤寒、菌痢被称为三大水媒病。

经食物传播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在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容器、进餐用具、手的接触、施用粪肥及被昆虫污染等。

接触传播 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衣物、文具、门把手、钱币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昆虫传播 苍蝇、蟑螂等都能起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甚至繁殖。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也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

主要的肠道传染病

霍乱 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吐泻大量米汤样排泄物、严重失水、肌肉痉挛尿闭为特征,多因休克尿毒症酸中毒死亡。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患者开始感觉疲倦、无力,不思饮食,常有肚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接着就发高烧,约二周左右才逐渐退烧。发病的第二周,病人身上还会出现一些淡红色疹子,脾脏会肿大。病重者还可能有神志不清烦躁不安,说胡话等症状,后期还可能发生肠出血肠穿孔

细菌性痢疾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并以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惊厥昏迷、休克。全年发病,以夏、秋两季最多见。 

肝炎 是由肝炎病毒引进的。病初起时,病人觉得浑身无力,厌食,特别不愿吃油腻的东西,常感恶心、腹泻,右上腹痛,有的患者还出现发烧眼球发黄,小便也黄得似浓茶,若眼球皮肤发黄的叫"黄胆型肝炎",如皮肤、眼球不发黄,为"无黄胆型肝炎"。

脊髓灰质炎 又叫小儿麻痹症,半岁至5岁的小孩容易得病。症状多为发病很急,突然发烧,精神不好,很象感冒,烧三、四天后自动退烧,但过一至五天又发烧,第二次发烧两、三天后可能发生腿或胳臂不能动的现象,完全瘫软无力,所以叫"小儿麻痹症"。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 感染性腹泻O157:H7大肠杆菌感染是一种食源性疾病,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均可成为传染源, 人群对病原体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力。 

O157:H7大肠杆菌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中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其中以出血性肠炎最常见。典型的出血性肠炎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先期水样便,1~2天后出现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鲜血样便或血便相混,低烧或不发烧,潜伏期为3~4天,可长达8天,短至1天。部分病人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率较高。

细菌性食物中毒 凡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胃肠炎和其他症状,称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可暴发、易集体发病。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严重可失水和致中毒症。 

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特别利于病菌的繁殖,食物易受污染,再加上夏季人体消耗大,免疫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夏季是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肠道传染病发病突然,症状严重,传染性很强,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努力做好预防工作是关键。

1、 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开展除四害运动。

2、 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3、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变质的禽、蛋、肉和水产品。

4、不喝生水,菜要烧熟煮透,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过夜,食用时应重新回锅加热。

5、购买易生虫的蔬菜应注意鲜嫩无虫眼,留意是否使用了农药,摘去黄叶后应用水浸泡半小时以上,中间换水2~3次,然后再烹调。

6、贮存食品或加工食品时,都应该生熟分开。

7、最好不要去大排挡就餐和购买无证经营的盒饭,不要自办大型聚餐活动。

8、发现食物有异样或异味不可食用,也不可煮沸烧透后再食用。

9、对碗筷等餐具应经常煮沸消毒

10、一旦发生肠道传染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家庭成员同时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应在去医院的同时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概括起来,预防肠道传染病有一个九字真经: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什么是霍乱

霍乱是经口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可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经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

病人和健康的带菌者是传染源。病后带菌可达1年以上。

临床表现主要有剧烈腹泻、呕吐、神态不安、表情淡漠、声音嘶哑、头昏、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脱水死亡。人感染霍乱后,潜伏期通常为1~2天。大多数病例起病急,多为剧烈腹泻开始,然后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大多数无腹痛,少数有腹部隐痛或腹部饱胀感。每天腹泻数次至十多次或更多,少数甚至大便失禁,无法计数。

霍乱的发病季节一般在5~11月,流行高峰为7~10月。但随着气候的变暖,4月上旬甚至3月中下旬也会出现病例。

霍乱病人与疑似病人需要隔离治疗,密切接触都也要采样并隔离,进行医学观察。病人的吐泻物、生活用水、衣物、饮食用具等都要严格消毒。病人家庭的家具、地面、墙壁、污染的生活用具、厕所及周围环境也要消毒。

今年霍乱发病为何回升

我国霍乱疫情在近3年持续低发过后,今年以来呈现了明显回升的态势。今年霍乱发病人数回升,既与南方部分地区霍乱流行菌型发生变化有关,又与一些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有关,还与不良饮食习惯及食品加工环节的交叉污染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各地报告,截至今年9月下旬,全国霍乱报告病例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病例多集中在几个南方沿海省份。暴发疫情多发生在农村婚丧聚餐之后,散发病人多有不洁饮水饮食史,尤其是有吃生、半生海水产品或在小饮食店进食的经历。相关研究发现,霍乱优势菌群的变迁是发生暴发或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霍乱疫情以小川型为主。近年来,我国霍乱多菌型同时流行,今年稻叶型所占比例在增大;报告病例较多的南方沿海几个省份,霍乱流行菌型显现了再次以稻叶型为主的态势。

霍乱稻叶型菌株流行强势增加需要引起重视。因为根据霍乱历史流行资料,霍乱菌型转换常因人群缺乏相应免疫力而可以导致新的流行。专家们预计,今年10月南方省份仍然存在局部流行的可能性,2006年霍乱疫情在发病人数、发病范围均可能超过今年。

历史上霍乱的流行情况

霍乱病名始见于中医经典《内经》,汉朝《伤寒论》中也有所论述,清朝还有专著《霍乱论》。它是由病菌引起、由不洁饮食传染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患者剧烈腹泻、脱水甚至死亡,因为发病猛、传播快、影响大,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必须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

据历史记载,霍乱共有7次大流行。第一次始于1817年,当时霍乱起于印度,传到阿拉伯地区,然后到了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在1826年的第二次大流行中,它抵达阿富汗和俄罗斯,然后扩散到整个欧洲;第三次大流行,它漂洋过海,1832年抵达北美。20年不到,霍乱就成了"最令人害怕、最引人注目的19世纪世界病"。到1923年的百余年间,霍乱6次大流行,造成损失难以计算,仅印度死者就超过3800万。

1961年后霍乱又开始第7次大流行。这次起于印度尼西亚,然后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1970年进入非洲,百年不见霍乱踪影的非洲从此深受其苦。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说,2001年非洲霍乱患者占了全球的94%;1991年霍乱袭扰拉丁美洲,一年内就有40万人发病并有4000人死亡,仅秘鲁经济损失就达7.7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霍乱患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称,它是对全球的永久威胁,并说"威胁在增大"。专家认为,霍乱之所以多年后卷土重来与环境恶化、卫生设施落后、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比如1991年秘鲁霍乱肆虐,主要在于它缺少清洁饮用水。

霍乱很容易防治,只要不饮被病菌污染的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就不会感染。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