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转运子1缺乏综合征

来自医学百科

葡萄糖转运子1缺乏综合征(glucose transporter 1 deficiency syndrome,GLUT1-DS)由De Vivo于1991年首先报道,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散发病例多见。其致病基因SLC2A1定位于1p34.2,编码葡萄糖转运子1蛋白,葡萄糖转运子1在脑毛细血管胶质细胞红细胞膜上表达,具有转运葡萄糖通过血脑屏障红细胞膜的作用。SLC2A1基因突变致使葡萄糖转运子1表达量减少或功能部分丧失,葡萄糖不能有效地通过血脑屏障,导致脑组织缺乏能量供应,产生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葡萄糖是脑组织的主要能量来源。葡萄糖转运子1是哺乳动物血脑屏障的重要葡萄糖转运体,为含492个氨基酸的浆膜蛋白质,有12个跨膜域(transmembrane domains,TMD)。编码葡萄糖转运子1的基因为SLC2A1,其突变导致血脑屏障上的葡萄糖转运子1蛋白表达减少,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葡萄糖不能有效地通过血脑屏障,使脑组织缺乏能量供应,出现脑功能障碍,导致GLUTl-DS。

随着对GLUTl-DS研究的深入,其临床表型谱在不断扩大,从早发性难治性癫痫,到发作性共济失调、阵发性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及儿童早发的不典型失神性癫痫等。

分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根据临床表现,GLUTl-DS分为经典型和非经典型病例:

经典型占85%,以发育性脑病伴婴儿癫痴发作为主要表现。其癫痫发作常于1-4个月出现,发作形式多样,包括全面性强直-阵挛、肌阵挛、不典型失神、失张力、部分性发作等,以不典型失神与肌阵挛最为常见,进食前发作频繁。其他临床症状可有嗜睡、轻偏瘫共济失调等,常与疲劳或禁食有关。患儿出生时头围正常,之后头围增长减速。约50%的患儿存在认知损害,语言障碍。患儿可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小脑受累的体征。

非经典型占15%,表现为阵发性共济失调、无力、智力低下运动障碍(持续性或阵发性)伴或不伴癫痫发作 [1]

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GLUTl-DS是可以治疗的脑代谢异常性疾病,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

脑脊液葡萄糖含量降低但血糖正常,脑脊液糖与血糖的比值降低是葡萄糖转运子1缺乏综合征重要的临床筛查指标。

SLC2A1基因突变是葡萄糖转运子1缺乏综合征的重要诊断依据。

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葡萄糖转运子1缺乏综合征是可以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生酮饮食是本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给大脑提供替代“能源”酮体,缓解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抗氧化剂硫辛酸的治疗可能有效,尚待进一步研究。咖啡因类和苯巴比妥类等可抑制葡萄糖转运子的功能,应避免使用。 由于既往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患者经常被诊断为癫痫,而应用各种抗癫痫药物治疗,但抗癫痫药大多对本病疗效不佳,患儿癫痫发作难以控制,智力运动进行性受损,预后不良。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作到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2]

参考资料[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刘燕燕等. 葡萄糖转运子1缺乏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基因突变分析.中华儿科学杂志[J],2006,51(6):443-447
  2. 葡萄糖转运子1缺乏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