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未登录
创建账户
登录
医学百科
搜索
查看“蛲虫病”的源代码
来自医学百科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语言
页面选项
Read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蛲虫病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蛲虫病''',病名。[[九虫病]]之一。是[[寄生]]于[[肠道]],临床以[[肛门]]痒、虫从肛门溢出为主症的常见多发生性虫病,以小儿患者为多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蛲虫]]……在于肠间,若[[脏腑]]气实,则虫不妄动,胃弱肠虚,则蛲虫乘之。重者成疮,或虫从肛门溢出。轻者浸蚀肛门,但痒也。”可兼见面色(白光)白、烦惊不安等症。内服[[化虫丸]]等方,外用[[蜣螂]]丸塞肛门,或百部液、[[大蒜]]液[[灌肠]]。参见九虫条。 [[分类:疾病]][[分类:中医]] ==概述== {{百科小图片|bkgx2.jpg|[[蛲虫]]成虫}}[[蛲虫病]](enterobiasis)是以引起[[肛门]]、[[会阴]]部[[瘙痒]]为特点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世界各地流行极广,全世界[[感染]]人口300~500百万,我国南方、北方普遍流行,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尤其集体机构儿童感染率高。国内调查资料表明儿童感染率达40%~70%。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往往多数成员同时患病。因此蛲虫病是值得重视的[[疾病]]。 ==诊断== 如肛门周围或会阴部经常奇痒,患儿夜间[[烦躁不安]]时,应注意有蛲虫病的可能,若能查到{{百科小图片|bkgx3.jpg|}}虫体、虫卵即可确诊。 一虫卵检查法:由于蛲虫特殊的[[产卵]]习性,粪便中虫卵检出的阳性率为5%以下。肛门外虫卵检查法有。 1.擦拭法:将棉拭子先置于[[消毒]][[生理盐水]]中,用时拧干,擦拭肛门周围,在滴有50%[[甘油溶液]]的[[载玻片]]上混匀后进行[[镜检]]。也可应用牙签的扁头插入有50%[[甘油]]或1%[[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润]],然后用其刮拭肛门周围皱褶,将刮拭材料用[[盖玻片]]刮下,涂在载玻片上滴50%甘油或1%[[氢氧化钾]]1滴镜检。 2.漂浮法:用棉拭子置于生理盐水中,挤干,擦拭肛门周围,然后将棉试子放入有[[饱和]]盐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使虫卵洗入盐水内,再漂浮集卵进行镜检。 3.透明胶纸粘拭法:早晨[[排便]]前用透明胶纸粘拭肛门周围皮肤,在[[显微镜]]低倍镜下检查,连续3次,阳性率可达79.4%。该法简单,适合普查时应用。 二虫体检查法:患儿入睡后1~3小时检视肛门,如有虫体爬出,可用[[镊子]]挟住入入有[[酒精]]的小瓶中保存。因为蛲虫不一定每晚都爬出[[排卵]],需要连续观察3~5天。 ==治疗措施== 由于蛲虫病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蛲虫病又极易[[自身感染]]、[[接触感染]]、吸入感染等。这样蛲虫病易广泛流行,以及在分布上具有儿童集体机械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的特点,因此在治疗上应同时集体服药治疗,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一口服药物:[[甲苯咪唑]]([[安乐士]])是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的[[广谱]]驱虫药之一,口服后5%~10%的剂量以肠道收,绝大部分从粪便中排出,单剂1片(100mg),在2周或4周后分别重服1次。孕妇尽量避免使用。速效[[肠虫]]净([[复方甲苯咪唑]])除含有甲苯咪唑100mg外,还含有[[左旋咪唑]]25mg。成人2片[[顿服]],1周后虫卵阴转率达98.5%。[[肠虫清]]片,主要成分[[阿苯达唑]],通过抑制[[寄生虫]]肠[[壁细胞]]的浆[[微管]]系统的聚合,阻断虫体对多种营养及[[葡萄糖]]的吸收,导致寄生虫能量之耗竭,致虫体死亡。该药除杀死成虫及幼虫外,并使虫卵不能孵化,服药方法:两岁以上儿童及成人顿服2片(400mg);1~2岁者服1片;1岁以下者及孕妇不宜服用。[[中药]]:[[使君子]],去外皮,炒熟。日剂量每岁g(一粒半),1日3次分服,共服3天。服后不能饮水,以免发生[[呃逆]]。若与百部等量服用则效果更佳。 二局部用药:①用2%白陈汞软膏,或10%[[氧化锌油]]膏涂抹肛门,既可[[止痒]],又可减少自身[[重复感染]]。②用0.2%[[龙胆紫]]和3%百部药膏挤入肛门内少许,连续应用数天。③[[六神丸]]塞肛治疗:中药六神丸,7岁以下者5粒,8岁以上者10粒,每日1次,共5天,治愈可达97.10%。④[[灌肠]]法:食醋加水3倍,每晚[[直肠]]灌注50~60ml,连续3~5天。中药灌肠:[[生百部]]30g,[[乌梅]]15g,加水300ml,煎至100ml,用50~1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5~10次为一疗程。 ==方药== 1.主方追虫丸([[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槟榔]]、[[雷丸]]、苦[[楝]]根皮各15克,[[鹤虱]]、使君子各12克,大黄6克。水煎服。 另可配合用百部30克、乌梅15克,煎水1碗,每日晚上保留灌肠,连用7—10日。 2.[[中成药]][[蛲虫药膏]],每晚睡前用温水将肛门洗净,先挤出药膏少许,再轻轻插入肛门中,挤出适量药膏后拔出。 3.单方验方百部使君散(何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 处方:百部、使君子仁各30克,研为细末。每次3克,[[空腹]]冲服,每日3次。 蛲虫病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豆腐]]500克,[[麻油]]120毫升,以麻油炒豆腐,晨起1次服食。 2.外治法 (1)[[大蒜]]20克,[[凡士林]]20克,共捣成泥。睡前取10克涂于肛门周围,每日1次。 (2)食醋适量,睡前涂于肛门周围,连续l周。 3.预防调护 (1)勤洗肛门,勤换衣服被褥,保持[[手指]]清洁。 (2)对病人家庭成员同时治疗,是预防再感染的重要措施。 ==[[病原学]]== 一蛲虫的形态:蛲虫属尖尾科、蛲虫属,成虫细小,乳白色线状。体前端两侧的角皮膨大形成头翼,角皮上有[[横纹]]。口囊不明显,口孔周围有三[[唇瓣]],咽管末端呈球形。雄虫长约2~5mm,尾部向腹而卷曲,[[生殖器]]官管形,雌虫长8~13mm,尾端长而尖细,生殖器官为双管型。 虫卵无色透明,椭圆形,长50~60μm宽20~30μm,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一侧稍凸。卵壳厚而透明,由最内层的脂层及两层壳质层组成,壳质层有一光滑的[[蛋白质]]膜。虫卵自虫体排出时,卵内已有一个[[蝌蚪]]形的幼虫。 二蛲虫的生涯史:成熟的虫卵被吞食后,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幼虫沿[[小肠]]下行至[[结肠]]发育为成虫。自吞食虫卵到发育为成虫,需要15~28天。成虫在小肠下段或大肠前端进行交配,雄虫即死亡随粪便排出。部分雌虫亦可随粪便排出。[[妊娠]]的雌虫在[[盲肠]]结肠移行,[[头部]]可钻入粘膜吸取营养,并可吸血。雌虫一般不肠内产卵,当患者熟睡时爬出肛门受到空气的刺激开始大量排卵,一条雌虫含约5000~17000个。排卵后的雌虫大都枯萎死亡。[[粘附]]在肛门周围的虫卵,在温度及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经6小时左右即可发育成[[感染期]]的成虫。 ==[[病理]]改变== 虫体在肠内不同的发育阶段,可刺激激肠壁及[[神经末梢]],造成胃肠神经功能失调。成虫附着于肠粘膜可引起局部[[炎症]],雌虫穿入深层肠粘膜[[寄生]]后可引起[[溃疡]]、[[出血]]、粘膜下[[脓肿]]。在少数情况下蛲虫亦可侵入肠壁及肠外组织,引起以虫体(或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蛲虫的异位损害侵袭部位非常广泛,最常见的是女性生殖系统、[[盆腔]]、腹腔脏器等。肺及[[前列腺]]的损害亦有报道。由于异位损害的器官不同,患者可表现出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及不同的[[体征]],常常造成误诊。蛲虫肉芽肿的形成肉眼所见为白色中心微黄色的小结节。[[组织切片]]显示外层为[[胶原纤维]]的[[被膜]],内层为一[[肉芽组织]]包烧着的中心[[坏死]]区,坏死区内有虫体或虫卵。 ==[[临床表现]]== 一肛门周围或会阴部瘙痒:是由蛲虫产生的毒性物质和机械刺激所产生,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小儿哭闹不安。由于奇痒抓破后造成肛门周围皮肤脱落、[[充血]]、[[皮疹]]、[[湿疹]]。甚而诱发化脓性感染。 二[[消化道]]症状:蛲虫钻入肠粘膜,以及在[[胃肠道]]内机械或[[化学]]性刺激可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精神症状:由于寄生虫在体内排出的[[代谢]]产物,导致精神[[兴奋]],[[失眠]]不安,小儿夜惊咬指等。小儿的异嗜症状,蛲虫病患者最为常见,如嗜食土块、煤渣、[[食盐]]等。 四其他症状:由于蛲虫的异位寄生所引起,如:[[阴道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等。也可侵入[[阑尾]]发生[[阑尾炎]],甚止发生[[腹膜炎]]。 ==预防== 蛲虫的寿命较短,一般在肠道内只能生存1~2月,若能杜绝重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不经特殊治疗即可自愈。但是蛲虫的[[抵抗力]]强,很快发育至感染期,不需[[中间宿主]],不离开人体就可再感染。因此预防的措施,原则要法语是:治疗与预防同时进行,个人防治与集体防治同时进行。要大小宣传蛲虫病的危害,感染的方式,预防和治疗的意义等。使家长、老师、保育员有充分认识,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洗手,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等。勤换洗内裤、被褥。集体儿童单位要严重分铺,床位间有一定的距离。衣服、玩具、食器定期消毒。可用0.5%磺溶液处理5分钟,或0.05%碘溶液处理1小时,虫卵可全部杀死。这种低浓度的碘对人体[[皮肤]]没有刺激性,是有效而又简便的[[消毒剂]]。对蛲虫病的预防强调应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这样才可有效地防止再感染,达到消灭蛲虫病的目的。 ==治愈标准== 经彻底治疗后,1个月内不发生临床症状或体征,以及[[粪便检查]]无虫卵即为治愈。 【预后】 该病预后较好,无后遗症。 ===驱虫药服用须知=== 一、家长可定时带孩子去医院化验大便,确定有无寄生虫,是哪种寄生虫,并有针对性地选用驱虫药。因为有的驱虫药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只对一种寄生虫有效,切勿自认为孩子有虫,盲目服用驱虫药,影响孩子健康。 二、驱虫药一般在空腹时服用。可在饭后两小时服用,这时胃肠食物已基本排空,药物易与虫体充分接触,驱虫效果更好。如果服药前1小时食用适量酸醋,有助于虫体的驱除。如果服药后较长时间不排便,应适量服些[[泻药]]促便排出。 三、服药剂量要适量。剂量不足,虫体没有被[[麻痹]],虫体受到药物刺激出现游窜,易引起腹痛、[[肠梗阻]]和[[胆道蛔虫]]等,而且驱不出来。剂量过大,易中毒而且损害[[肝脏]],因此,要避免常服或过量服用驱虫药。但是,肝、[[肾功能不全]]、[[脾胃虚弱]]、急性发热的儿童应慎用或禁用驱虫药。 四、用药时,要注意观察[[不良反应]]q如左旋咪唑(驱钩蛔)、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达唑(肠虫清)等[[咪唑]]类广谱驱虫药,极少数患者在服药后10-40天逐渐出现缄默少动、[[情感淡漠]]、思维抑制、记忆力障碍和计算力锐减等精神呆滞症状,有的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国内曾发生一例服用两粒驱虫药导致半身[[瘫痪]]的。因此有咪唑类驱虫药[[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者儿童要慎用该类药物,并向医师说明。 五、两岁以下的幼儿慎服驱虫药。两岁以内的幼儿[[肝肾]]发育尚不完善,药物会伤害幼儿的肝肾,因此应慎用驱虫药。 [[分类:内科]][[分类:传染病]][[分类:蠕虫病]] ==参看== *[[治疗蛲虫病的药品列表]] *[[消化病学/蛲虫病|《消化病学》- 蛲虫病]] *[[医疗康复/蛲虫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蛲虫病]] {{导航板-传染病}}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Navbox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导航板-传染病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百科小图片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蛲虫病
。
导航
导航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