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109.102讨论2014年1月26日 (日) 19:14的版本 (以“{{百科小图片|bkk2q.jpg|}} 豆豉(拼音dòu chǐ)(fermented soya beans;black bean sauce) 把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经过发酵而...”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Bkk2q.jpg

豆豉(拼音dòu chǐ)(fermented soya beans;black bean sauce) 把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经过发酵而成的食品,可以调味,也可入药。

一种豆制食品。一般用大豆或黑豆蒸煮以后,经发酵制成,多用于调味。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豉》“作麦豉法”自注:“香美乃胜豆豉。” 杨明显 《故都风味小吃》:“它(指卤煮小肠)的作法是……用清水淘洗几次,然后用一百度开的沸水煮,配上去腥味的八角茴香花椒大料瓣儿,快熟时再放落上好的口蘑酱油,豆豉。”  

豆豉的药用和营养价值

豆豉(音chǐ )是一种用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煮)熟,发酵制成的食品,主要产于重庆市永川区,重庆没有直辖以前(四川省永川市)。

豆豉,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古代称豆豉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纪的《食经》一书中还有“作豉法”的记载。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且用于入药,对它极为看重。《汉书》、《史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有此记载。据记载,豆豉的生产,最早是由江西泰和县流传开来的,后经不断发展和提高,使豆豉成为独具特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调味佳品,而且传到海外。台湾人称豆豉为“荫豉”,日本人称豆豉为“纳豉”,东南亚各国也普遍食用豆豉。

豆豉按原料分有“黑豆豆豉”和“黄豆豆豉”两种。以黑褐色或黄褐色、鲜美可口、咸淡适中、回甜化渣、具豆豉特有豉香气者为佳。

豆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20%)、脂肪(7%)和碳水化合物 (25%),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豆豉还以其特有的香气使人增加食欲,促进吸收。我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大量生产豆豉供应志愿军食用。

豆豉不仅能调味,而且可以入药。中医学认为豆豉性平,味甘微苦,有发汗解表、清热透疹、宽中除烦、宣郁解毒之效,可治感冒头痛胸闷烦呕、伤寒寒热食物中毒病症

豆豉一直广泛使用于中国烹调之中。可用豆豉拌上麻油及其他作料作助餐小菜;用豆豉与豆腐茄子芋头萝卜等烹制菜肴别有风味;著名的“麻婆豆腐”、“炒回锅肉”等均少不了用豆豉作调料。广东人更喜欢用豆豉作调料烹调粤菜,如“豉汁排骨”、“豆豉鲮鱼”和焖鸡、鸭、猪肉牛肉等,尤其是炒田螺时用豆豉作调料,风味更佳。

豆豉用陶瓷器皿密封盛载为宜。这样可保存较长时间,香气也不会散发掉。但忌生水入侵,以防豆豉发霉变质。

我国较为有名的豆豉有:广东阳江豆豉、开封西瓜豆豉、广西黄姚豆豉、山东八宝豆豉、四川潼川豆豉和永川豆豉、湖南浏阳豆豉等、陕西汉中香辣豆豉和风干豆豉等。  

豆豉的性味归经和宜忌

【性味】性平,味咸。

【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和胃,除烦,解腥毒,去寒热。

宜:豆豉作为家常调味品,适合烹饪鱼肉时解腥调味。豆豉又是一味中药风寒感冒,怕冷发热,寒热头痛,鼻塞喷嚏腹痛吐泻者宜食;胸膈满闷,心中烦躁者宜食。

忌:豆豉性味平和,诸无所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