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按摩学/退行性脊柱炎

来自医学百科

退行性脊柱炎,又称脊柱骨关节炎、肥大性脊柱炎增生性脊柱炎或老年性脊柱炎。是由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所诱发的一种脊椎骨慢性病变。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最常累及。临床上以腰椎多见,颈椎次之,胸椎下段亦可发生。

【病因病理

一般认为老年性组织退行性改变,慢性积累损伤(劳损)、风寒外邪侵袭或久卧湿地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从生理角度来说,人到中年、尤其是老年期,一切组织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关节组织也不例外,脊椎骨也同样会发生组织变性,而形成骨赘。在多年腰部活动的劳动者,发生退行性脊柱炎的时间就会更早,症状从也较严重。

其病理变化是从关节软骨变性开始。由于变性使关节软骨失去润滑发亮的外形、变成粗糙而缺乏弹性的黄色软骨,而后逐渐软化和碎裂,并可发生软骨脱落。暴露出的骨面,经长时间的磨损,骨面发生硬化,在软骨的边缘与关节囊韧带的附着处出现新骨增生,形成骨赘,骨赘多为刺形成唇形,故又可称为骨刺或骨唇(唇凸),甚者相邻椎体缘的骨赘连接在一起,而形成骨桥,导致脊柱僵硬或失去活动功能。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多为四十岁以上的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早期症状腰背酸痛,活动时脊柱僵硬,在劳动时症状加重,休息后化转(夜间加重)。晨起时腰部僵硬、疼痛增剧,经短时间轻微活动疼痛减轻,活动过度或过劳后又使症状加重。腰部喜暖怕冷,久坐、久立时可出现腰背痛。脊柱炎的病程,短者几个月、长者数年至十数年。检查时可发现脊柱运动受限制或僵硬感,但一般无明显的肌肉萎缩肌紧张,腰部痛点不集中,脊柱姿势可有异常改变,直腿提高试验可接近正常,腱反射无改变。

X线拍片检查,显示多个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体上下缘硬化。但椎体轮廓和小关节间隙界线清晰,脊柱生理曲线异常或无明显改变。诊断要点如下:

1.发病年龄多在四十岁以上,常有慢性积累性损伤史。

2.腰部僵硬疼痛,下肢紧张感易疲劳,或伴有非典型的坐骨神经痛

3.X线拍片,显示多个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硬化(多为刺状或唇状凸起),关节突尖锐,或有筋肉组织钙化,椎间隙不同程度变窄。亦有助于排除其它疾病

【治疗】

1.原则 舒筋活血行气通络。

2.施术部位 腰部两侧及下肢。

3.取穴 夹脊肾俞命门腰阳关大肠俞关元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风市阳陵泉解溪等穴。

4.主要手法 探、滚、压、动。

5.刺激量及时间 一般用重刺激,每次治疗三十分钟左右,每日到2次。

6.手法操作(分以下四个体位施术)

病人俯卧位 术者立于左侧,用手掌推、揉腰骶部两侧数分钟;掌根或肘部揉、拨、按、压背腰部两测骶棘肌数分钟;掌指关节滚腰骶部病变部位数分钟。一手掌压腰脊柱部,同时另手托大腿与扳肩,使腰部尽力扭转或后伸。双手拇指由上而下按压夹脊穴3到5遍,揉肾俞,搓命门,重压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拨昆仑。

侧卧位 术者立于后方,双拇指由上至下向对侧前方按压棘、横突之间的骶棘肌数遍;或一手握肩部后扳,同时用另一肘部紧贴棘突旁,自上而下向前方顿挫性按压数遍。而后,施“推肩扳髋动腰法”(双侧)。

仰卧位 拇指揉压风市、阳陵泉、解溪穴;施“屈膝屈髋动腰法”,以屈伸回旋腰部。

端坐位 术者立于后方,施“旋转脊柱推棘法”。即在旋转脊柱的同时,另手拇指以协调动作由上而下逐个推动棘突,以松动脊柱小关节。最后,让病人屈伸脊柱,同时一手扶肩,另手掌部在背腰部施推擦手法数遍,双手捏拿肩部结束。

【注意事项】

1.若有下肢放射或牵涉痛,可在腿部加用“正坐攀足过屈法”,以达到牵拉、舒松腰及下肢后部筋肉的作用。

2.若与风寒湿关系密切,可在腰骶部加搓法,施术数分钟。

3.类风湿性脊柱炎,前期可参考此法施术,后期采取其它疗法为妥。

4.配合醋离子导入或其它疗法。

5.卧硬板床,注意腰部保暖。应注意适宜的功能锻炼,如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腰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