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脓肿
脑脓肿(brain abscess)是化脓性致病菌侵入脑组织内所形成坏死性脓腔,是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化脓感染的常见类型,在儿科虽然少见,但却十分重要,因为诊断或治疗不当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死亡。该病在我国发病率约2%~8%,由于发病部位不同,以及病人患不同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易误诊。近年来CT、MRI等诊断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对这类局灶感染的认识。本病治疗虽很困难,但经过及时而恰当的治疗,仍可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小儿脑脓肿的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发病原因
大多数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化脓性感染。引起脑脓肿的最常见的细菌是链球菌、葡萄球菌、肠道细菌和厌氧菌。多数脑脓肿为混合性感染。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细菌,例如枸橼酸杆菌、沙门菌、沙雷菌属、变形杆菌、肠菌属和脆弱类杆菌属等,是引起新生儿脑脓肿的常见细菌。新生儿B组溶血性链球菌和枸橼酸杆菌脑膜炎时伴发脑脓肿的可能性非常高,故对于治疗不顺利的病例一定要常规进行CT、MRI或B超检查,以除外脑脓肿。在慢性中耳炎或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
在先天性或获得性中性粒细胞缺陷、骨髓移植术后或HIV感染的患者,脑脓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大多数由真菌引起。常见的真菌是念珠菌和曲霉菌;隐球菌通常引起脑膜炎,但也可引起脑脓肿。芽生菌、组织脑浆菌和球孢子菌等也偶可引起脑脓肿。其他可引起脑脓肿的致病微生物包括溶组织阿米巴、棘阿米巴、血吸虫、并殖吸虫和弓形体。各种蠕虫蚴体,如粪性圆线虫、旋毛虫、豚囊虫等也偶可移行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脓肿。
脑脓肿的病原体多为化脓性细菌,如葡萄球菌(金黄色或白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溶血性、草绿色和厌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偶有樊尚氏杆菌、伤寒杆菌和副大肠杆菌类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所致者。约1/4为混合细菌感染。感染源不同,致病菌亦不同。如耳源性脑脓肿为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其他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单独或混合感染。且病原体往往与耳部感染细菌一致。鼻源性脑脓肿的病原体以肺炎链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多见。胸源性脑脓肿的致病菌多为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有厌氧菌混合感染。心源性脑脓肿的致病菌以甲型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腹、盆腔感染所致的以大肠杆菌为多。外伤感染性脑脓肿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大多数脑脓肿的脓液培养阴性,这与运用了抗生素或未做厌氧菌培养有关,故应强调做厌氧培养。而且脓液抽出后应立即接种到培养基,才能培养出细菌,脓液还应做药敏试验,以便指导用药。从抽出的脓液也可估计细菌类别,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脑脓肿,脓液黄色粘稠,链球菌所致的脓液黄白色稀薄,绿脓杆菌所致的脓液发绿有腥臭味,大肠杆菌所致的脓液有粪便恶臭。弓形虫、阿米巴、隐球菌、诺卡氏菌等所致的脑脓肿较少见。
(二)发病机制
1.脑脓肿形成机制 脑脓肿的形成按其机制分为三大类:血源性感染(血行播散)、邻近感染灶的蔓延和外伤。
(1)血行播散:是儿童脑脓肿的常见原因。心、肺、皮肤等部位的感染灶均可通过血循环波及脑部。青紫性先天性心脏病常伴血液浓缩,易发生血栓或脓栓,是小儿血源性脑脓肿的最常见诱因,尤以法洛四联症引起的多见。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也易于发生血源性脑脓肿。慢性化脓性肺部疾病,如肺脓肿、脓胸、支气管扩张症也是重要的诱因。菌血症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是是否发生脑脓肿的重要因素。脑脓肿可作为外周化脓性感染(如骨髓炎、牙齿、皮肤、消化道等)引起的菌血症或败血症的转移灶出现。隐源性脑脓肿找不到原发感染灶,实际上也多属于血源性。
(2)邻近组织感染灶的直接蔓延:邻近感染灶(常见如中耳、鼻窦、眼眶、头面皮肤)的蔓延是脑脓肿的第2个常见诱因。中耳、乳突炎和鼻旁窦感染是邻近蔓延的最常见感染部位,以耳源性脑脓肿尤为多见。大多数病例的邻近感染蔓延是通过早已存在的解剖通道蔓延,但也可通过血栓性静脉炎或骨髓炎扩散。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在发生严重的组织损伤时也可能导致脑脓肿的形成。脑部手术或脑室内引流偶可并发脑脓肿。头颅穿通伤,因骨碎片或异物进入脑部可引起局部感染。
(3)外伤:开放性颅脑损伤或开颅手术直接感染。
2.分期 脑脓肿的发生大致可分为3期:
(1)急性脑炎期:感染波及脑部引起局灶性化脓性脑炎,局部脑组织出现水肿、坏死或软化灶。
(2)化脓期:炎性坏死和软化灶逐渐扩大、融合,形成较大的脓肿,脓腔外周形成不规则肉芽组织,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脓肿周围脑组织重度水肿。
(3)包膜形成期:病变逐渐限局形成包膜,一般在病程1~2周即可初步形成,3~8周形成较完整。在婴幼儿由于对感染的限局能力差,脓肿常较大而缺乏完整的包膜。脑脓肿如破入脑室则形成化脓性脑室炎,引起病情突然恶化,高热、昏迷,甚至死亡。
小儿脑脓肿的症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脑脓肿临床症状受许多因素影响。脓肿的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通常额叶或顶叶脓肿可长时间无症状,只有在脓肿增大产生明显占位效应或波及关键脑功能区(如感觉、运动皮质)时才会出现症状和体征。致病菌的致病力和宿主机体的免疫状态也可影响脑脓肿临床表现的急缓和轻重。
脑脓肿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感染中毒表现、颅内压增高症候和局灶体征。脑脓肿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
①急性脑炎期,细菌进入脑白质,病灶区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脑组织软化坏死,出现许多小液化灶、病灶周边水肿。若病灶靠近脑浅表处,则有脑膜炎反应。此期病人出现全身急性感染中毒症状,如高热头痛、呕吐、嗜睡、全身乏力,颈部抵抗。末梢血中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一般病程1~2周。用抗生素后全身症状很快缓解。隐源性脑脓肿可无全身中毒症状。
②化脓阶段,此时软化坏死炎性灶形成脓液,许多坏死化脓灶逐渐融合成脓腔,脓腔逐渐增大,有时脓腔间仍有间隔成为多房脓腔。脓腔周围有不规则炎性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形成一薄层包膜,但与邻近脑水肿组织和神经胶质增生带尚无明显界限。此时病人全身感染症状好转或消失,此阶段可称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可以数天到数月。
③包膜形成阶段;脓腔壁的肉芽组织和神经胶质细胞纤维化而形成一个坚韧的包膜。包膜形成的快慢与病原体种类和毒性、机体抵抗力、抗生素使用有关。脑脓肿可以是单发,也可以是单发多房或多发。包膜一般于2~3周内初步形成,完整包膜形成需4~8周。随包膜的逐渐形成和脓腔的增大,颅内压逐渐升高。局灶症状也相继出现。病情发展快者易出现脑疝。颞叶脓肿容易发生颞叶钩回疝(小脑幕切迹疝),小脑脓肿易发生小脑扁桃体疝(枕大孔疝)。此时病人突然昏迷,病灶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呼吸浅表,减缓或停止,脉搏迟缓,血压上升后下降。另一种是脑脓肿破裂。见于邻近脑室的和脑浅表处的脓肿,当脓腔压力增大或腔壁较薄时(常在全身用力、腰穿快速或大量放液或脑室造影)突然破入同侧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形成急性化脓性脑室炎或脑膜炎。病人突然高热、昏迷、抽搐、末梢血和脑脊液粒细胞剧增。死亡率极高。
脑内小脓肿,即直径在1~1.5cm以下的脑脓肿,常见于顶叶,临床表现大多轻微。多数病例以局灶性感觉或运动性癫痫发作起病,个别可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局灶性体征少见。
如患儿有外周化脓性病灶,特别是中耳炎、乳突炎、皮肤感染或败血症,或有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或感染性心内膜炎,或有开放性颅脑损伤等病史,一旦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候,即应考虑脑脓肿的可能性,及时进行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隐源性脑脓肿由于缺少上述外周感染史,临床诊断较为困难,确诊仍依赖神经影像学检查。
脑内小脓肿多表现为局灶性癫痫发作,因此对于原因不明的局灶性癫痫患儿,应常规进行增强CT扫描,有条件者行MRI检查,以排除脑内小脓肿的可能性。脑内小脓肿的诊断要点是:
1.隐匿起病,多无明确感染史。
2.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
3.以局灶性癫痫发作为首发及主要症状,常无明显局灶体征。
4.脑脊液化验多属正常,或仅有压力或蛋白轻度升高。
5.CT平扫脓腔显示不清,脓腔与周围脑水肿界限模糊,表现为2~5cm大小的不规则低密度区,CT值5~27Hu。增强扫描后呈团块状强化,少数呈环状,强化影直径<1.5cm,多数居于低密度区周边。
6.多数位于幕上近皮质区,以顶叶最为多见,大多为单发。
小儿脑脓肿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小儿脑脓肿的检查化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化脓性感染的诊断通常无特殊意义。大约50%的脑脓肿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轻度增多,伴发脑膜炎的患者白细胞明显增高(>20×109/L),可有核左移(杆状核超过7%)。
2.血液检查 C反应蛋白对于鉴别颅内化脓性疾病(如脑脓肿)和非感染性疾病(如肿瘤)有一定的价值。C反应蛋白升高较白细胞增多或血沉加快对颅内脓肿的提示更敏感,但无特异性。
3.血培养 血培养阳性率较低(约10%),但如阳性则对诊断有特异性意义。
4.脑脊液检查 稳定期脑脓肿脑脊液多无明显异常,可有蛋白轻度升高,白细胞稍高或正常,糖轻度降低,压力多数升高。在病程早期,特别是并发脑膜炎症明显者,脑脊液可有显著异常。
脑脊液培养阳性率不高,在同时存在脑膜炎或脑脓肿破溃至蛛网膜下腔时培养的阳性率增高。
由于脑脓肿大多并发颅内压增高,腰椎穿刺引起的并发症明显增加;因此不应将腰椎穿刺列为脑脓肿的常规检查。如临床怀疑脑脓肿,应首先行神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在除外颅内压增高之前,禁忌腰椎穿刺。
神经影像学检查,CT和MRI是诊断脑脓肿的首选检查。可使病变早期诊断,准确定位,并直接用于指导治疗。随着CT和MRI的应用,脑脓肿的死亡率下降了90%。
1.CT 一般脑脓肿的典型CT表现是:
(1)脓腔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
(2)脓肿壁可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环状影,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壁厚一般5~6mm。
(3)脓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呈广泛低密度区,多表现为不规则指状或树叶状。
(4)脓肿较大者见占位效应。脓肿直径一般为2~5cm。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述表现可高度怀疑脑脓肿,但其他病变(如肿瘤、肉芽肿,吸收中的血肿或梗死)也可有类似的CT表现。此外,CT异常一般在出现临床症状后数天表现,病初CT正常并不能排除脑脓肿,对高度怀疑者应复查。
2.MRI MRI比CT更敏感,更特异,病变可更早被检出,有些CT检测不到的微小病灶MRI亦可清晰显示,并可准确地鉴别脑脊液和脓液,可协助判断脓肿破裂。因此MRI被认为是鉴别颅内化脓性感染的首选诊断性检查。此外,MRI对随诊治疗效果也能提供帮助,获得脑脓肿治疗是否有效的CT信息需1年时间,而MRI的变化在2个月内即可确定。
3.白细胞扫描(leukocyte scan) Ⅰ标记白细胞扫描有助于鉴别脑脓肿和颅内肿瘤。颅内感染的炎症反应较肿瘤更强烈,因此在脑脓肿周围Ⅰ标记白细胞有明显积聚,而肿瘤扫描多为阴性。此技术为无创性检查,敏感性和精确率可达96%,缺点是标记白细胞需在24h才显影,故只适于一般情况良好的病人,不适于急症。另外,当大量激素抗生素的应用影响炎症细胞反应和肿瘤坏死引起炎症反应时也可出现假阴或假阳性反应。目前,应用99mTc HMPAO标记的白细胞作单光子正电发射断层扫描(SPECT)则使敏感性更高。
4.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 脑脓肿的磁共振波谱与肿瘤的波谱不同,有利于鉴别脑脓肿和囊性肿瘤和肿瘤坏死。炎症所致的细胞外蛋白分解或细菌代谢产物为乙酸盐、丁二酸盐和各种氨基酸表现为炎症波谱;而肿瘤波谱多表现为胆碱、乳酸和脂质波。另外,肿瘤坏死在MRI弥散加权像上为低信号,表现高弥散系数;脓液在弥散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弥散系数较低。
5.脑电图 对幕上脓肿有定位价值。在患侧大脑半球出现局灶性慢波,脓肿部位可出现高电压的α波和β波及棘波。
6.超声波 幕上脓肿可见中线向对侧移位,尤以颞叶、额叶脓肿较易出现,偶可见脓肿波。幕下脓肿只测出脑室扩大。
7.脑血管造影 颈动脉造影呈现血管移位,脓肿区无血管或少血管,有时尤其静脉期显示出包膜。对幕上(特别是额、顶、颞叶)脓肿的定位价值较大。椎动脉造影可见小脑后下动脉向对侧移位、拉直,基底动脉向前弯曲,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向上移位,有助于小脑脓肿的定位。
小儿脑脓肿的鉴别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化脓性脑膜炎 多起病急剧,急性感染的全身症状和脑膜刺激症状较重,神经系统局灶体征不明显,脑脊液可呈脓性,细胞增多明显,可发现脓细胞 主要与脑脓肿脑炎期相鉴别 有些病人早期几乎无法区别 颅脑CT扫描有助于鉴别。
2.结核性脑膜炎 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可无明显结核病史结核灶和结核体质 需与病程较长。临床症状较轻的脑脓肿相鉴别 脑脊液检查与脑脓肿相似 ,但淋巴细胞和蛋白增高明显 而且糖和氯化物都可有明显降低 抗结核治疗有效。
3.血栓性窦感染,细菌栓子脱落,沿静脉窦扩散所致,表现为周期性脓毒败血症,不规则寒战,弛张热、脉快,末梢血粒细胞增加,但脑脊液无改变,可借助脑超声、脑血管造影和CT扫描鉴别。
4.颅内静脉窦栓塞 多见于慢性中耳炎乳突炎等引起的静脉窦炎性栓塞 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及颅内压增高症,但无神经系统局灶体征 此病腰椎穿刺测压时 行单侧压颈试验时病侧无反应 ,有助于诊断。但颅内压较高时应慎重进行可通过CT扫描和MRI扫描加以鉴别。
5.耳源性脑积水 由于慢性中耳炎 乳突炎引起的横窦栓塞导致脑积水 ,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征象 但一般病程较长 ,全身症状较轻无明显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 扫描或MRI扫描只显示脑室有些扩大。
6.硬脑膜下和硬脑膜外脓肿 两者可与脑脓肿合并存在与脑脓肿相似硬脑膜外脓肿X线平片可发现颅骨骨髓炎 ,通过CT扫描或MRI扫描可明确诊断。
7.脑肿瘤 某些隐源性脑脓肿或慢性脑脓肿由于在临床上全身感染症状和脑膜刺激症象不明显,与脑肿瘤不易鉴别 甚至CT扫描所显示的“环征”也非脑脓肿所特有 也可见于脑转移瘤 神经胶质母细胞。也偶见于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等甚至直到手术时才能得到证实 故应仔细分析病史 结合各种化验检查 再借助各种造影 CT及MRI扫描进一步鉴别。
8.化脓性迷路炎 临床征象似小脑脓肿如眩晕 、呕吐 眼震 共济失调和强迫头位。但与小脑脓肿不同的是头痛轻或无 。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症皆不明显 CT扫描和MRI扫描均为阴性。
小儿脑脓肿的并发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常见惊厥发作、意识障碍、视盘水肿、情感异常、性格改变、失语,对侧偏瘫或感觉障碍,可见共济失调、运动性癫痫发作等。
除此之外,脑脓肿可发生两种危象:
1.脑疝形成:颞叶脓肿易发生颞叶钩回疝,小脑脓肿则常引起小脑扁桃体疝,而且脓肿所引起的脑疝较脑瘤者发展更加迅速。有时以脑疝为首发症状而掩盖其它定位征象。
2.脓肿破裂而引起急性脑膜脑炎,脑室管膜炎:当脓肿接近脑室或脑表面,因用力、咳嗽、腰椎穿刺、脑室造影、不恰当的脓肿穿刺等,使脓肿突然溃破,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或脑室管膜炎并发症。常表现突然高热、头痛、昏迷、脑膜刺激症、角弓反张、癫痫等。其脑脊液可呈脓性,颇似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但其病情更凶险,且多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小儿脑脓肿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防治感染性疾病 菌血症或脓毒血症可经血行播散到颅内引发本症,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尤其是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易形成血栓;其他先心病患儿易发生细菌性心内膜炎,均易形成脓性栓子而引发本症鶒。
2.防治局部感染 如鼻旁窦、中耳、乳突的化脓性炎症,头皮的感染等,可至局部感染健康搜索的扩散引发本症鶒,应积极治疗。
小儿脑脓肿的中医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暂无相关信息
小儿脑脓肿的西医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当脓肿尚未局限时一般只采用抗菌素及降低颅内压的药物治疗,包膜形成后则采用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采用抗生素治疗 抗感染治疗注意选择对病原体敏感,又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药物,如氯霉素、红霉素、头孢曲松等。注意抗厌氧菌药物的选用,如甲硝唑等。
2.全身辅助治疗。
(二)手术治疗
1.脓腔穿刺脓肿形成期除上述治疗外,在脓肿明确的部位,选择最接近脓肿中心和避开脑重要功能区的位置,进行立体定向下的钻颅、脓肿穿刺抽吸,手术简单易行,对脑组织创伤小,反应较轻。这种手术的主要缺点是排脓不够彻底,治疗过程较长,对多房性或多发性城肿效果不佳。穿刺术主要是抽脓及脓腔冲洗,常用抗生素生理盐水每次~10ml反复缓慢冲洗脓腔。临床上有一次穿刺获得成功的经验,但有时需要反复几次的抽脓。自CT和MRI应用于临床以来,除了脑脓肿的诊断水平大为提高外,同时还采用了在CT引导下施行脑立体定向进行穿刺的方法,不仅使定位更加精确,效果更好,而且还可用于其他方法治疗极为困难的深部或多发性脑脓肿。目前立体定向术已被视为治疗深部及多发性脑脓肿的首选方法。引流术是穿刺抽脓后在脓腔内留置引流管的方法。优点是避免反复穿刺,减少因穿刺引起的出血和炎症扩散,但其缺点是导管易堵塞。
本法适用于:
(1)任何种类的脑脓肿,病情较为稳定者。
(2)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脑脓肿。
(3)位于中央区或深部的脑脓肿。
(4)婴幼儿、老年人或体质衰弱,难以耐受较大手术者。
(5)危重脑疝或行将脑疝的病人,急症穿刺抽脓。
2.脓肿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为:
(1)脓肿包膜形成好,位置不深,且在非功能区者。
(2)反复穿刺抽脓未能好转或治愈的脑脓肿。
(3)多房或多发性脑脓肿。
(6)脑疝病人急症钻颅抽脓不多,应切除脓肿并去骨瓣减压。
(7)开颅探查时发现为脑脓肿者。
(8)脑脓肿切除后脓肿复发者。
(三)术后处理原则
1.后应依据致病菌的敏感程度使用抗生素。细菌培养阴性者,首选一线可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同时应用甘露醇和(或)速尿以减轻术后脑水肿。当疑有感染加重时,可行腰椎穿刺检测CSF,必要时还可放液或行持续引流。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