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性口炎
疾病别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念珠菌性口炎
疾病概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念珠菌性口炎又分为四型。
(1)急性假膜型,又称为雪口病或鹅口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以新生儿最多见多发于出生后2~8日内。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部,在粘膜充血上,有散在的白色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后逐步融合成界限清楚的白色或蓝白色的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蔓延扩大,严重者可累及扁桃体、咽部、牙龈等处,呈满口白斑雪片状。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粘膜糜烂面可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全身反应一般较轻。
(2)急性萎缩型,多见于成年人,常由于广谱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长期应用而致。大多数患者用抗生素等药物前即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肿瘤化疗后等,或患某些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天疱疮等,故又称为抗生素口炎。粘膜充血糜烂,舌背乳头呈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有味觉异常或丧失,口腔干燥,粘膜灼痛。
(3)慢性肥厚型,又称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可见于颊粘膜、舌背及腭部。颊部病损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粘膜白斑;腭部病损可由托牙性口炎发展而来,粘膜呈乳头状增生;舌背病损为丝状乳头增殖,色灰黑,称为毛舌。本型粘膜表层的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剥脱。高龄患者应及早活检,明确诊断。
(4)慢性萎缩型,又称托牙性口炎。常发生于上颌义齿的腭侧面所接触的腭、龈粘膜,女性多于男性。粘膜红肿发亮,或呈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可以并发唇和口角的损害。
疾病分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症状体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斑膜易撕下、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
诊断检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询问病程及全身情况,成人应问是否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有无慢性消耗性疾病。
2、检查病变部位、颜色、周围粘膜情况,斑膜是否易撕下,底部情况如何。
3、注意有无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情况。
治疗方案[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尽可能去除致病诱因,如积极治疗慢性病,对长期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应停药或改用他药。
2、局部用2%碳酸氢钠溶液或0.2%洗必泰溶液清洗或含漱,后涂布新配制的2%甲紫液或制霉菌素液(10万U/ml),也可贴制霉菌素药膜。
安全提示[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以新生儿最多见,见多发于出生后2~8日内。
预防:
1、避免产房交叉感染,分娩时应注意会阴、产道、接生人员双手及所有接生用具的消毒。
2、经常用温开水拭洗婴儿口腔,哺乳用具煮沸消毒,并应保持干燥,产妇乳头在哺乳前,最好用1/5000盐酸洗必泰溶液清洗,再用冷开水拭净。
3、儿童在冬季宜防护口唇干燥开裂,改正舔唇吮舌的不良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