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性鱼鳞病
来自医学百科
毛囊性鱼鳞病(follicularis ichthyosis)又称秃发性毛发角化病(keratosis pilaris decalvans)。病因尚不明。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好发于婴儿面部,皮损表现为粟粒疹,中央有角栓,有的呈棘刺状,愈后形成皮肤萎缩。主要停止热风干燥、烫发等为治疗。
毛囊性鱼鳞病的病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毛囊性鱼鳞病的症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好发于婴儿面部,皮损表现为粟粒疹,中央有角栓,有的呈棘刺状,愈后形成皮肤萎缩。除颜面鼻部及双颊外,亦可见于颈部及四肢。发生于眼睑部及头皮部者,愈后可形成秃发性瘢痕。有的患者仅限于掌跖部发疹。部分患者可伴发角膜薄翳、视力障碍、畏光畏关、耳聋及发汗不良。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毛囊性鱼鳞病的诊断[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毛囊性鱼鳞病的检查化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组织病理:毛囊口由于角栓存在,致使毛囊壶腹部膨胀,有时其下方1/3部有卷曲毳发。中等度角化过度伴颗粒层变薄。晚期结缔组织萎缩形成瘢痕。
毛囊性鱼鳞病的西医治疗[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治疗
(二)预后
好发于婴儿面部,皮损表现为粟粒疹,中央有角栓,有的呈棘刺状,愈后形成皮肤萎缩。部分患者可伴发角膜薄翳、视力障碍、畏光畏关、耳聋及发汗不良。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