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
童年期(childhood),个体从6、7岁到11、12岁的时期。相当于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身体在继续增长,进入学校以后主导活动起了根本变化,促使儿童在心理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童年期的生理发展 脑的重量由6~7岁的1280克到9岁增到1350克,12岁时达到1400克,和成人一样。6岁后,脑的任何一叶都迅速生长,内抑制和分化抑制显著发展。中国学者对儿童脑电波的研究,证明了童年脑功能的迅速发展,到13~14岁趋向成熟。
童年身体发展的特点,主要是内部成熟,特别是在10~12岁时期。而身高体重方面都要比幼儿期和少年期增长缓慢,但身体变得更结实了。8~9岁时,白细胞数目增加到最高数值,抵抗力提高,一般生理的适应能力增强了。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心理发展具有与幼儿期和少年期不同的特点和趋势。其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和自觉性发展。幼儿的认知活动以不随意性为主导,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学习读、写、算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能力的随意性不断得到发展,同时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逐步发展起来。认知水平则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幼儿认知事物以具体形象为主导,上小学后,儿童大脑神经系统不断完善,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越来越多的概念,在进行记忆、想象和思维活动中,概括能力逐渐提高。在童年期,儿童的集体意识也逐渐形成。儿童在班集体、少年先锋队等集体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及个人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逐渐形成对集体的情感和意识,这对其个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认知活动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感觉、知觉迅速发展。研究材料表明:儿童视敏度增长速度,童年比幼年缓慢,增长速度最高是在7岁。但是童年儿童的差别感受性比幼儿有显著提高,10岁时视觉的调节能力最大。童年期儿童的听觉能力已有较高水平,能区别本族语言中语音的细微差别。据研究,如果6岁儿童辨音能力为单位1,则7岁为1.4,8岁为1.6,9岁为2.6,10岁为3.7,19岁为5.2。声音听觉敏锐度在13岁以前比成人略低。
童年期儿童的空间知觉在不断提高。J.皮亚杰对儿童的左右方位知觉进行了实验,后来,美国的D.埃尔金德和中国的朱智贤都验证了皮亚杰的这一实验。中国学者试验结果为:儿童在5~7岁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和脚;7~9岁能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这与皮亚杰的实验结果大体相符。1982年中国学者又进一步作了验证,认为儿童的左右方位知觉有提高趋势。
时间不具有直观形象性,只能凭借其他分析器或标尺感知。苏联有人调查小学各年级学生确定1分钟能力的材料表明能较为正确判断的:1年级为11.5%,3年级为24.8%,5年级为31.1%。由此证明儿童随年龄增长,对1分钟知觉逐渐接近正确。中国的研究材料表明:儿童在5岁不会使用时间标尺,7岁才开始使用时间标尺,到8岁基本上能主动使用标尺。
童年期儿童的观察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这时期的一般特点为:在观察目的选择上,容易抓住表面细节而忽略本质部分;在观察时容易笼统而不精确;缺乏系统性和顺序性。这些特点年龄越小越明显。
②记忆能力大大提高。有意识记在童年期儿童记忆发展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实验证明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随年龄增长而产生不同变化(表1)。起初无意识记优于有意识记,后来有意识记逐渐赶上无意识记,最后超过无意识记。表1只表示一般的发展趋势,两种识记的变化还会受各种条件的支配。
童年期儿童运用机械识记的方法逐渐减少,意义识记的方法逐渐增加。苏联学者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字逐句的识记逐渐减少,意义识记逐渐增加。
童年期儿童具体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中国学者曾对小学不同年级的学生记忆3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做过实验,其结果可以说明这两种记忆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表2列举的结果可以看出:不论那种性质的记忆效果都是随儿童年龄年级的上升而增加;3种记忆对比,各种年龄儿童都是形象记忆效果优于具体词,具体词效果优于抽象词;从增长速度看,随年龄增长,形象记忆发展慢,抽象记忆发展快,这情况在延缓重现中更为明显;年级越低形象记忆越高于语词记忆。
③思维能力逐渐增强。童年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皮亚杰认为,7~12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实质上也是同样的意思。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他们只能从表面特点认识事物,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这阶段缺乏守恒现象。与幼儿期不同,童年期的“过渡性”是指儿童常能从表面现象中进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从感知事物中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皮亚杰通过实验,更明确地证明了这个特征。他概括出7~8岁以后的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认为儿童一般能用3种理由回答物体守恒的问题:第1种是能以简单的恒等性的理由来回答,如说,“这是等量的水,没有减少没有增加”。第2种是已有由逆向产生的可逆推理。如“你可把B杯中的水倒回A杯中,和原来的一样”。第3种说明儿童已能从二维的补偿关系上来认识事物,如说“这水平面提高了,但是容器比较细”。(见认知发展阶段论)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常以形象为特征,随着年龄增长,在再造想象基础上,创造想象日益增加。这种创造想象是创造发明的前奏,要善于培养。(见认知发展)
情感发展 童年期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为①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和丰富:童年期儿童比幼儿的接触面大,参加的活动增多,情感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他们的情感不仅有对父母、教师的情感,还有对同学、对集体、对少年先锋队组织的情感,以及由学习、劳动等方面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感情。②社会情感的不断增加:童年期儿童的情感不仅限于对个别具体事物,如得到糖果而快乐,到黑暗处而感到恐惧。进一步还能化为精神上所产生的社会情感,例如对集体受到表扬而高兴,为班级胜利而骄傲。③情感处于稳定性的状态:一般说来,童年期儿童的情感比幼儿和少年的情感都要稳定,他们能经常处于比较平静而持久稳定的愉快心境和朝气蓬勃的情绪状态。
童年期儿童的高级情感也随年龄增加而发展起来。幼儿的道德感较肤浅,只局限于从人物的服装或打扮上判断是好人还是坏人。童年期儿童的道德感表现在对社会的利害上,如他们憎恨敌人的侵略,热爱祖国的英雄。但是他们这些道德感还是比较模糊而狭窄的。理智感的原始形式是对事物的兴趣,逐渐发展为求知欲和对真理的追求。学前儿童总喜欢问“这是什么?”童年期儿童则进一步喜欢探究地问“这为什么?怎么样?”他们为自己能解答出疑难问题而高兴;为新事物的发现而惊讶。童年期儿童的美感主要从绘画、舞蹈、文艺作品和表演中发展起来。但儿童对美的欣赏还局限于事物的外表形象,较少注意到人的内心和艺术上的创作表现形式。
意志发展 童年期儿童在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要求下,按教师提出的预定目的,克服困难去完成任务的能力逐渐提高,各种意志品质不断发展。儿童意志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主动地去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童年期儿童的果断性较差,容易三心二意,犹疑不决或者不会深思熟虑,常轻易作出决定。童年初期儿童在学习和工作中缺乏坚持和自制力,特别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尤为明显。到了中、高年级这两种品质有所提高。总的来讲,童年期儿童的各种意志品质还是比较差的。
个性发展 童年期儿童的个性主要是在学校集体、少年先锋队组织和班级集体中培养发展起来的。儿童在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学习的成败、行为的好坏。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它表现在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批判性有所提高,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起了变化,从只评价自己的外部动作转化为对自己内部品质的评价。从总体上说,童年期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是很低的,但它却是个性发展的基础。(见个性发展)
道德意识的发展 皮亚杰曾对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作过研究。后来美国和日本等国心理学家曾经验证了皮亚杰的实验。1981年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国内18个地区,对5~11岁幼儿和学童(共2788名)进行了实验,验证了皮亚杰关于道德判断的实验。
结果表明:5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大多是根据财物损坏程度的大小(即从效果看);7岁儿童的判断发生了转折。对行为的意向性判断已居支配地位。中国的研究结果和日本的研究相类似,和皮亚杰的发现基本相同。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皮亚杰所说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根据客观因素(即行为后果)到主观因素(即主观动机)的发展过程。但是,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客观因素判断要到10岁才减弱,而中国儿童要早得多。童年期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常有脱节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成人应以身作则,加强教育,培养儿童言行统一的良好品质。(见认知发展阶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