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钼

来自医学百科

约40年前发现可促进固氨菌的生长,其后又看到加钼于大鼠饲料可使大鼠组织中黄嘌呤氧化酶活力增加。现已证明钼为动物所必需的营养素,并推断亦为人体所必需。

人体含钼总量约为9mg,分布于全身组织和体液中,其中肝、肾、骨和皮肤中含量最高。血钼量报告的数值相差极大,从1.1~257±20.5ng.ml-1不等。钼容易从肠道吸收,主要从尿中排出。

钼为人和动物的黄素依赖酶如黄嘌呤氧化酶和醛氧化酶的成分,它在这些酶完成细胞内电子传递中起作用。黄嘌呤化酶对体内嘌呤化合物的氧化代谢及最后形成尿酸起主要的催化作用。它与铁代谢有密切的关系,能催化肝脏铁蛋白中的铁释放,加速铁进入血浆的过程,并能使所释放的Fe2+在血浆内很快氧化成Fe3+,从而迅速与β1-球蛋白形成运铁蛋白,使铁能顺利地运送至肝脏、骨髓及其它细胞利用。醛氧化酶对解除体内形成的毒醛类的毒性有重要作用。

已从小牛肝脏中分离出一种含钼酶(亚硫酸盐氧化酶)。这种酶在体内催化亚硫酸盐成为硫酸盐。并已证明这种酶也存在于人体肝脏中。

人的牙釉质中含有丰富的钼,钼可增强氟的作用,饮用含钼25~50ppm、含氟50ppm的水比饮用单独含氟50ppm的水更能降低龋齿发病率

现在对钼在人体内的代谢了解很不充分,提出的钼的需要量还是初步的。WHO已推荐每人每日μg.kg-1。而美国的推荐量为每人每日:婴儿0~5岁,0.03~0.06mg;0.5~1.0岁,0.04~0.08mg;儿童1~3岁,0.05~0.10mg;4~6岁,0.06~0.15mg;7~10岁,0.1~0.3mg;11岁以上0.15~0.5mg;成人0.15~0.5mg。

钼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其中肉类含2.06ppm,豆夹类蔬菜1.73ppm,谷类含0.33ppm,蔬菜根部含0.25ppm,水果及海味一般低于0.1ppm。

虽然已观察到上述与钼有关的生理生化现象,但迄今尚未在动物或人体确证具有钼缺乏特点的综合症

曾在一些疾病中看到全血含钼量的变化,如白血病时血钼增高,贫血患者钼降低。

长期摄入过量的钼可使牛羊发生一种慢性钼中毒病,名为“下泻疾病”(teart disease)。对于人,已将美国和苏联某些地区痛风发病率很高的原因归于钼的摄入量高(每天10~15mg ),那些地区因土壤中的含钼很高而造成农产品含钼高。

参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